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章 泥瓦匠祖师爷·有巢氏:构木为巢始筑屋,砖瓦遮雨护苍生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
    nbsp那时的人还住在山洞里,岩壁渗着冰水,夜里能听见虎狼在洞口嗥叫。有个年轻人总睡不着,扒着洞口往外看——树上的鸟儿缩在巢里,风吹不着,雨淋不到,比人过得舒坦。
    nbsp“人怎么还不如鸟?”他摸着冻裂的脚踝,心里不服气。
    nbsp这人没名字,部落里的人都叫他“大木”,因他总爱跟树木较劲。见他天天盯着鸟窝发呆,族老敲着石杖骂:“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穴居才安全!你这小子,是想让野兽把咱们叼走吗?”
    nbsp大木不吭声,第二天揣着块燧石进了山。
    nbsp山里头树高千尺,枝桠盘错。大木选了棵五人合抱的古树,踩着藤蔓往上爬。树皮划破了手心,血珠滴在苔藓上,他浑然不觉——树顶的鹰巢筑得真妙,枯枝编底,软草铺心,边缘还留着排水的斜度。
    nbsp“有了!”他一拍大腿,扯断藤蔓当绳子,折了些结实的树枝,在树杈间搭起个架子。起初是乱糟糟的,风一吹就晃,他仿着鹰巢的样子,把粗枝当梁,细枝当栏,再用藤蔓捆得死死的。
    nbsp三天后,一个半人高的“树屋”成了形。他爬进去试了试,稳当得很。
    nbsp部落里的人来看稀奇,有个小娃吵着要上去,他娘揪着娃耳朵骂:“摔下来会断腿的!”大木抱过娃,稳稳托上树屋。小娃在上面咯咯笑,指着远处的河流喊:“娘,我看见大河了!”
    nbsp那天夜里,山洞里的人被狼群的吼声惊醒,唯独树屋里的大木睡得安稳。天亮后,族老望着树屋上凝结的霜花,沉默半晌,把石杖递给大木:“你领着大伙,都上树吧。”
    nbsp这便是“构木为巢”的开端。后来人们叫他“有巢氏”,“有巢”二字,就是“有了住的地方”的意思。
    nbsp树屋虽能避野兽,却挡不住暴雨。有回连下三天雨,树屋漏得像筛子,人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。有巢氏盯着地上的泥块发呆——雨水泡过的泥巴,晒干后硬得像石头。
    nbsp“泥巴能挡雨?”他挖来湿泥,糊在树枝编成的墙面上。太阳一晒,泥墙果然结得牢牢的,再下雨时,水珠顺着墙面往下淌,屋里竟干爽了许多。这便是最早的“泥墙”,后来瓦匠们常说的“泥能护家”,就从这儿来的。
    nbsp他又发现,泥土掺上稻草,糊墙时不容易裂。于是教族人“和泥”:三分黄土,一分细沙,再掺碎稻草,加水拌匀,像揉面团似的揉到黏手为止。有巢氏说:“土是地的肉,草是地的筋,合在一处,才更结实。”
    nbsp至今乡下泥匠和泥时,还会往泥里撒把稻草,嘴里念叨:“祖师爷传的法子,裂不了!”
    nbsp住在树上终究不便,后来人们搬到平地建房,用泥墙搭起方形的屋,可屋顶还是漏雨。有巢氏看着晒谷场上的陶片——那是族人烧陶罐时剩下的碎片,光滑不渗水。
    nbsp“能不能用泥做些片片,盖在屋顶上?”他照着陶片的样子,把和好的泥捏成巴掌大的薄片,边缘捏出波浪形的边,摆在太阳底下晒干,再搬到火塘边慢慢烤。
    nbsp烤出来的泥片硬邦邦的,往屋顶一铺,波浪形的边互相咬合,雨水顺着片儿往下流,屋里果然不漏了。这便是最早的“瓦”,虽然还有点不结实,却让“屋”真正成了“家”。
    nbsp有巢氏教族人给瓦分类:铺在屋顶中间的叫“板瓦”,要大而平;盖在屋脊上的叫“筒瓦”,要弯而圆,能把雨水引到两边。他还在瓦上钻个小孔,用绳子串起来固定在屋顶,免得被风吹跑。现在瓦匠铺瓦时,还讲究“板瓦压筒瓦,风雨都不怕”,这规矩正是从那时传下来的。
    nbsp有巢氏还教族人“打地基”:先把地基的土夯实,泼水浸透,再铺层碎石,上面才砌泥墙

第3章 泥瓦匠祖师爷·有巢氏:构木为巢始筑屋,砖瓦遮雨护苍生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