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南京条约订国耻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,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。”
nbsp1842年8月4日,英军舰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,“炮口直指南京城”。此时的南京城内一片恐慌,两江总督牛鉴早已逃到安徽,江宁将军德珠布(满族)召集官员商议,结论是“无兵可战,唯有求和”。
nbsp道光帝接到镇江失陷的奏报后,彻底绝望。他在8月2日密谕耆英(钦差大臣)、伊里布(协办大学士):“不惜一切代价,务求息战。”(《清宣宗实录》卷三百五十六)8月8日,耆英、伊里布抵达南京,与璞鼎查开始谈判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璞鼎查拿出早已拟定的条约草案,态度傲慢:“条款一字不能改,三日内答复,否则开炮攻城。”(《英国外交部档案》)草案包括割地、赔款、通商等12条,核心内容是:割让香港岛;赔偿鸦片烟价、军费等2100万银元;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五口通商;英国享有“协定关税”(中国海关税率需与英国协商)、“领事裁判权”(英国人在华犯罪,由英国领事审判)等特权。
nbsp耆英、伊里布不敢反驳,甚至不敢向道光帝如实汇报“割地”条款。他们在奏折中谎称“英夷只求通商,稍作让步即可”,实则在璞鼎查的威逼下全盘接受日,南京下关江面的“皋华丽号”上,耆英、伊里布代表清廷,璞鼎查代表英国,签署了《南京条约》(又称《江宁条约》)。当耆英颤抖着盖上钦差大臣关防时,英国士兵鸣炮庆祝,炮声在长江上空回荡,像是对清王朝的无情嘲讽。
nbsp《南京条约》的13条条款,字字浸透着屈辱,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中外关系格局:
nbsp领土主权的丧失首当其冲。香港岛被永久割让给英国,成为其在远东的殖民据点。英国通过香港控制了珠江口,为后续扩大侵略提供了基地。道光帝直到签约后才得知“割让香港”,气得吐血,却已无力回天。
nbsp巨额赔款加剧了民生危机万银元(约合白银1470万两)相当于清廷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,清廷不得不通过“加征赋税”转嫁负担,“百姓怨声载道,各地起义渐起”(《清通鉴》)。
nbsp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。广州、厦门等五口成为通商口岸,英国货物(尤其是棉纺织品)大量涌入,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(如江南纺织业“纱锭停转,机户破产”),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。
nbsp不平等特权破坏了中国主权。“协定关税”使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,无法保护本国产业;“领事裁判权”践踏了中国司法主权,英国人在华可肆意违法而不受制裁;“片面最惠国待遇”(后续补充条款)则为其他列强攫取特权提供了依据。
nbsp这些条款共同构成了“不平等条约体系”的开端,中国社会开始从独立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。
nbsp《南京条约》签订的消息传开后,朝野震动,反应却各不相同:
nbsp魏源在《海国图志》中痛斥“战和不定,文武皆误”,呼吁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主张学习西方的战舰、火器、养兵之法;林则徐在流放伊犁途中写下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仍心系海防;姚莹在台湾组织抗英后,着《康輶纪行》,呼吁“知己知彼,方能御侮”。这些思想虽未形成主流,却标志着近代中国“开眼看世界”的开端。
nbsp广州民众自发张贴告示:“不与英夷交易,不卖给粮食”,甚至“夜间袭扰英商馆”;江浙一带的“反夷会”提出“杀尽英夷,夺回失地”。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,成为后来反侵略斗争的基础。
nbsp清廷的麻木却令人痛心。道光帝在签约后“罢朝三日”,但很快恢复了“天朝上国”的虚骄,认为“英夷不过求通商,已安抚了事”;耆英、伊里布等主和派因“促成和议”被加官晋爵,反而成为“功臣”。整个统治集团仍未认识到战争的本质,更未推行任何改革,错失了觉醒的机会,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,同时把中华民族拖入了长达百年的苦难泥潭。
喜欢。
第39章 南京条约订国耻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