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7章 鸦片战争烽火燃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>    nbsp英军在定海休整后,继续北上年8月,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,直逼京畿。道光帝慌了手脚,他担心“英夷攻至北京”,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,谕令直隶总督琦善“前往大沽口与英夷交涉,探明来意”。
    nbsp琦善是典型的“妥协派”,他在与义律会面时,将战争责任全推给林则徐:“林钦差禁烟操之过急,冒犯贵国,朝廷已已知晓,定会查办。”(《筹办夷务始末》卷十三)他还私下承诺“只要英军退回广东,朝廷将重审鸦片案,赔偿损失”。义律见琦善态度软弱,便抛出《巴麦尊照会》,提出割地、赔款、通商等要求,声称“若不答应,便炮轰天津”。
    nbsp琦善将照会呈送道光帝,却故意淡化“割地”等苛刻条款,只说“英夷不满林则徐,求朝廷昭雪”。道光帝本就急于平息战事,竟信以为真,下旨斥责林则徐“措置失当,轻启边衅”,命其“交部严加议处”,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,前往广东“查办”。同时,道光帝谕令英军“迅速南返,听候办理”,幻想通过妥协换取和平。
    nbsp这种“战而后和”的摇摆,暴露了清廷的昏聩。林则徐在被革职前,仍上书力谏:“英夷贪得无厌,妥协只会助长其气焰,唯有战守方能保全疆土。”(《林则徐集·奏稿》)但道光帝已听不进忠言,他在谕旨中写道:“朕以仁治天下,岂容穷兵黩武?若英夷能悔罪,自当宽大处理。”这种对殖民侵略的认知匮乏,让清廷在战争初期便陷入被动。
    nbsp1840年11月,琦善抵达广州。他一到任便全盘否定林则徐的防御措施:下令遣散水勇,拆除珠江口的木排、铁链,裁减炮台守军,甚至将虎门炮台的部分大炮调往内地。他对属下说:“英夷船坚炮利,不可与战,唯有安抚方能了事。”(《夷氛闻记》)
    nbsp义律见琦善撤防,立即撕毁“南返谈判”的承诺,于1841年1月突然进攻沙角、大角炮台。守将陈连升(土家族)率600余名士兵抵抗,他的儿子陈长鹏战死,自己“身被数十创,仍挥刀杀敌”,最终力竭牺牲(《清史稿·陈连升传》)。英军攻占炮台后,将清军尸体“剁成肉泥,填入炮口”,其残忍令人发指。
    nbsp沙角之战的惨败,让琦善惊慌失措,他连夜与义律签订《穿鼻草约》,私下答应割让香港岛、赔偿鸦片烟价600万银元、开放广州通商等条款。消息传出,朝野哗然。道光帝得知琦善私割香港,怒斥“琦善无能误国”,下令将其革职锁拿,押解回京,同时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,调各省军队赴粤“进剿英夷”。
    nbsp此时的广东战局已不可收拾。林则徐苦心经营的海防被琦善毁于一旦,英军占据香港作为据点,随时可进攻广州。而清廷调派的“援军”多为临时招募的乡勇,“不知枪炮为何物,见英舰开炮便四散奔逃”。正如魏源在《道光洋艘征抚记》中感叹:“琦善撤防如撤藩篱,开门揖盗,广东之祸,始于此矣。”
    nbsp鸦片战争的前八个月(1840年6月—1841年2月),清军一败再败,暴露了与英国的全方位差距:
    nbsp军事技术的代差最为明显。英军战舰多为蒸汽动力,航速快、机动性强,配备的“阿姆斯特朗炮”射程达3000米,可击穿清军炮台的石墙;而清军战船仍是木质帆船,最大射程仅1000米,且“年久失修,遇风浪即摇晃”。虎门炮台的大炮虽有部分为“红衣大炮”(仿明末西式火炮),但铸造工艺落后,“弹丸与炮膛间隙过大,射程不及英舰一半”,开战时常因“炮身过热而炸裂”。
    nbsp军事制度的腐朽同样致命。清军实行“八旗+绿营”的世袭兵制,士兵“终身服役,老弱病残充斥营中”;军官多为世袭或捐纳出身,“不知战术为何物,只会克扣军饷”。英军则是职业化军队,士兵经过严格训练,海战、登陆作战配合娴熟,且有明确的指挥体系。定海之战中,清军“各自为战,无人统一调度”,而英军则“舰炮掩护,陆战队协同推进”,胜负早已注定。
    nbsp外交认知的落后更显可悲。清廷始终以“天朝上国”自居,将英军视为“蛮夷作乱”,既不知英国的国力,也不懂国际惯例。琦善在谈判中竟问义律:“贵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?”(《琦善奏稿》);道光帝在谕旨中称英女王“年幼无知,被臣下蒙蔽”,幻想“晓谕英王,令其约束属民”。这种对世界大势的无知,使其无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    nbsp而英国方面,通过战争初期的胜利,进一步摸清了清军的虚实。义律在给巴麦尊的报告中写道:“中国军队不堪一击,只需再施加压力,便可获得全部要求。”(《英国外交部档案》)
    nbsp1841年2月,奕山抵达广州,此时的战局已糜烂不堪。英军在占据香港、虎门后,正准备进攻广州城;而清军援军虽号称“数万人”,实则“能战者不足三成”。奕山本人昏庸无能,到任后“不问军务,只知搜刮民财”,甚至迷信“鬼神助战”,让士兵佩戴“避炮符”。
    nbsp与此同时,英国政府认为《穿鼻草约》所得利益太少,将义律召回,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,增派援军,扩大战争。璞鼎查下令:“必须占领舟山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等地,迫使清政府签订正式条约。”
    喜欢。

第37章 鸦片战争烽火燃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