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(1839年1月8日),一支轻装简从的队伍正南下赶路。为首者身着青色官袍,面容刚毅,正是刚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。他此行肩负着道光帝“根除鸦片流毒”的重托,目的地是鸦片走私最猖獗的广东。“若鸦片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,誓与此事相始终,断无中止之理。”林则徐在临行前的奏折中写下的这句誓言(《林则徐集·奏稿》)。三个月后,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在此展开,数百万斤鸦片化为烟渣,沉入伶仃洋,这一壮举如惊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国民,也为近代中国抗击外侮写下了悲壮的开篇。
    nbsp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冬,清廷内部围绕“禁烟”的争论已到白热化。黄爵滋“重治吸食”的奏折引发朝野热议,林则徐在湖广禁烟的成效更让道光帝看到希望。十二月,道光帝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,从凌晨至深夜,详询禁烟方略。林则徐直言:“鸦片走私,根在洋商,次在官贪,若不严惩,祸国殃民。”他提出“先塞其源,后禁其流”的策略:第一步迫使英商交出囤积鸦片,第二步严查国内吸食与贩卖,第三步整顿海防,防止鸦片再入(《林则徐年谱》)。
    nbsp道光帝深以为然,破格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,“颁给关防,办理广东海防,查办鸦片事宜”,并特准“节制广东水师,调度全省文武官员”(《清宣宗实录》卷三百十九)。这一任命打破了清代钦差大臣“不得干预地方军政”的惯例,足见朝廷对禁烟的重视。当时朝野对林则徐寄予厚望,曾国藩写道:“林公素有清名,敢任事,粤省禁烟,唯其可成。”
    nbsp林则徐深知此行凶险。鸦片贸易背后是英商的巨额利益、广东官员的腐败网络,稍有不慎便会“身败名裂,国损主权”。临行前,他将家人托付给友人,带了两名精通英语的翻译(袁德辉、梁进德),并秘密收集西方书籍、报纸,编译《四洲志》,为了解“夷情”做准备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坦言:“此行乃蹈汤火,若能为国家除此大患,虽死无憾。”(《林则徐书简》)
    nbsp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(1839年3月10日),林则徐抵达广州。码头上,两广总督邓廷桢、广东巡抚怡良率文武官员迎接,而远处的十三行商馆内,英商听闻钦差大臣已至,边将部分鸦片转移至伶仃洋的趸船,企图拖延敷衍。
    nbsp林则徐到达广州后,立即铁腕禁烟:
    nbsp切断腐败链条:他先以“观风试”为名,召集广州各级官员考试,考题暗藏对鸦片走私的调查(如“鸦片来源”“受贿官员姓名”),迫使官员坦白;随即下令将“与英商勾结最密”的广州知府余保纯停职,震慑了一批观望的官员。
    nbspnbsp传讯洋商施压:次日,林则徐传谕十三行洋商,限令英商三日内交出所有鸦片,并出具“永不再贩”的甘结(保证书),否则“封舱停市,驱逐出粤”。他特别指出:“若鸦片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,誓与此事相始终。”(《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》)
    nbspnbsp分化瓦解势力:英商起初由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出面抵制,声称“鸦片乃私人财产,政府无权干涉”,并怂恿英商拖延。林则徐识破其伎俩,下令封锁十三行商馆,断绝水粮,撤走中国雇员,迫使义律就范。商馆内“英商缺水少食,怨声载道”,义律不得不妥协,于二月十四日(3月28日)承诺交出鸦片。
    nbsp这场对峙中,林则徐展现了既强硬又灵活的策略。他对“愿具甘结”的美商、葡商“照常贸易”,孤立英商;对配合禁烟的十三行总商伍秉鉴,虽因其曾参与走私而斥责,但仍允许其协助交涉。邓廷桢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称赞:“林公运筹帷幄,恩威并施,夷人始知畏惧。”(《筹办夷务始末》卷七)
    nbsp至当年四月初,英商共交出鸦片箱(其中美国商人也交出1540箱),合计约237万多斤。如何处置这批鸦片?道光帝最初谕令“解京验明销毁”,但林则徐考虑到“路途遥远,恐有偷换”,建议“就地销毁”,获朝廷批准。经过反复研究,他选定东莞虎门的海滩作为销烟地点——此处地势开阔,靠近海口,便于民众观瞻,也可防止鸦片偷运。
    nbsp销烟的方法经过精心设计:在海滩挖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池子,底部铺石板,四周钉木板,池前开涵洞通海,池后设水沟引入淡水。销毁时,先将海水引入池中,加入石灰,

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