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地球交响曲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54章 潍坊:风起云扬,纸鸢之上的中国气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我是吴阿蒙。
    nbsp离开淄博,我继续向东,踏入鲁中平原最辽阔的怀抱。车窗外,田野连成片,风起云动,麦浪翻涌,而那高高挂在蓝天的五彩风筝,已经提前为我揭示了目的地的名字:潍坊。
    nbsp这是一座被风“定义”的城市,四月放风筝,全年有风情。
    nbsp可在风筝之外,我更想探一探,这座城市如何以风带魂、以风托人,把传统的韧劲、当下的务实,以及未来的期待,统统扎进一枚小小的纸鸢之中。
    nbsp一、杨家埠:风筝之乡的骨与翼
    nbsp清晨,我前往潍坊西南的杨家埠村。
    nbsp这个村子,因风筝而闻名,却因文化而沉淀。
    nbsp刚下车,便听到锯木、刷胶、剪纸的声音,走进一间作坊,几位师傅正在赶制一批“硬翅金鱼”风筝,桌上颜料鲜明、竹骨成型。
    nbsp我坐下与一位姓于的老师傅聊起来。他说自己是第四代风筝艺人,家里从曾祖父就开始扎风筝。
    nbsp“你看这骨架,要选三年冬竹,不能急。扎得正,风才好走。”
    nbsp“那图案怎么选?”我问。
    nbsp“寓意全靠人心。有人要‘鲤鱼跃龙门,有人要‘凤舞九天,但不论图案,最重要的,是风上时能飞得稳。”
    nbsp他说着,将一只尚未上色的纸鸢递给我,“这就是潍坊人,骨硬,翼广,心稳。”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潍坊的风筝,
    nbsp不止是孩子的玩具,
    nbsp更是一个民族对高飞的注解。
    nbsp她有竹骨的坚、宣纸的柔,
    nbsp更有心念的深与远。”
    nbsp二、潍坊老城:风里不走远的根
    nbsp我转往潍坊老城区。
    nbsp这不是人们口中的新商圈,而是真正承载了潍坊千年记忆的地方。老街两旁是灰砖青瓦,墙面斑驳却不颓废。
    nbsp走进一间老裁缝铺,墙上挂满几十年没换的样衣。老板是一位拄拐的老人,他一边踩着缝纫机,一边对我说:“这条街以前是潍县古道,北来南往的商人都要在这歇一脚。”
    nbsp他说到兴起,还带我看了他祖上传下的账本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衣料、工价、客名”,清晰如新。
    nbsp“潍坊人,不求快,但求稳。”他说。
    nbsp我看着他那双缝衣三十年的手,忽然觉得这城市如同风筝线下的拽手——轻巧中藏着用力,平凡中蕴着信念。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潍坊的老街,
    nbsp不是怀旧的噱头,
    nbsp是根在土里的生活,
    nbsp是风再大,也拽得住方向的底气。”
    nbsp三、潍县集中营遗址:在苦难之上重生
    nbsp潍坊也有不为人知的历史之重。
    nbsp我来到潍县集中营遗址,这里曾是战争年代的外侨集中营,如今被改建为纪念馆。
    nbsp铁门锈迹斑斑,墙体仍留有英文涂鸦。展馆内,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向我缓缓叙述当年故事:这里曾关押两千多名西方侨民,生活极其困苦,但他们用自己方式互助自救,还创办了学校与刊物。
    nbsp“这

第254章 潍坊:风起云扬,纸鸢之上的中国气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