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地球交响曲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34章 遵义:会议之后、河流之下与记忆里重写的转折地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离开毕节那天,乌蒙山背后的天色微冷,车沿着盘山道缓缓下降。随着海拔的变化,云也从头顶渐渐沉到山腰,像是历史落地前最后的一场风。
    nbsp遵义,是我在贵州旅途里最“响”的一站,不是因为它喧哗,而是因为它的“沉音”穿越了历史与现实——这是一座因一次会议而被载入共和国年鉴的城市,也是一座以江河与赤水酿出南国热烈的地方。
    nbsp列车进站时,广播重复播报:“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——遵义。”而我却听见另一种声音在耳边轻语:“这是一次转折。”
    nbsp我翻开《》地图,在贵州北缘,乌江与赤水交汇的那一点上画下红圈,写下:
    nbsp“第134站:遵义。她的名声在书上,她的体温在人间。”
    nbsp一、会议旧址:历史沉默时,人却发声了
    nbsp我第一站,去了遵义会议会址。
    nbsp那是一座极普通的老楼,青砖小院,雕花木窗,屋内灯光昏黄。我站在主会议室门外时,正巧遇上一队学生排队参观,老师轻声讲着1935年那一场会议,“一锤定音,改变方向。”
    nbsp我没有跟进去,而是站在窗边看着旧椅、桌案、油灯,脑中浮现出一幕幕沉默中的激烈。
    nbsp当年,红军长征至此,处于内外交困,敌强我弱,而就是在这里,一群人关上门,在风雨夜里重整旗鼓,用一次投票改写历史。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遵义的意义,不在于它赢过谁,而在于它没放弃‘说话的权利;
    nbsp在最没希望的时候,仍敢开口,这就是信念的起点。”
    nbsp二、红花岗下:旧巷、锅气与烟火城市的呼吸
    nbsp离开会址,我步入红花岗老街。
    nbsp与会议的庄严不同,这条街道上满是人间味道。磨石板路、灰砖青瓦、沿街小吃铺、晒辣椒的阳台、骂小孩的老奶奶、摊煎饼的中年男人——这些才是遵义的“日常面容”。
    nbsp我在一间粉面馆坐下,点了一碗羊肉米粉。老板娘利索,话不多。我问她:“你觉得遵义好在哪?”
    nbsp她想了想说:“安静又响。”
    nbsp我笑:“什么意思?”
    nbsp她咬字极轻:“你看得见它安静的地方,比如旧房子、老人、红墙,但你也听得见它响的地方,比如早市、码头、锅碗瓢盆。”
    nbsp这就是遵义,不靠雕刻,也不靠修辞,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动词。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遵义不是博物馆,而是一锅还在咕嘟作响的生活老汤;
    nbsp不必翻旧书,在街口坐一会儿,就知道她还在讲述。”
    nbsp三、茅台镇边:赤水酒香与河流里的火
    nbsp我第三天去了仁怀市茅台镇。
    nbsp沿着赤水河一路向北,两岸皆山,江水泛红,不知是泥沙还是日色,倒像是一条燃烧着的河。

第134章 遵义:会议之后、河流之下与记忆里重写的转折地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