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0章 伞业祖师爷·云氏:劈竹为骨糊桐油,伞盖撑起一方晴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话说春秋那会儿,鲁班正带着徒弟们在外面赶工程。那年头没天气预报,说下雨就下雨,跟小孩儿变脸似的。有一回在泰山脚下盖庙,刚垒起半堵墙,“咔嚓”一个雷,瓢泼大雨就下来了。徒弟们抱着刨子锯子,跟没头苍蝇似的往大树底下钻,淋的落汤鸡似的。鲁班看着徒弟们淋得精湿,心里不是滋味,他手快,当天就砍了几根粗竹子,搭了个四方架子,蒙上块厚兽皮,弄出个简易亭子。这亭子是能遮雨,可太沉了,四个人抬着都费劲,总不能走到哪儿抬到哪儿吧?鲁班犯愁了,回家跟媳妇儿云氏念叨。云氏正纳鞋底呢,听了这话,说:“当家的,你能造会跑的木车马,就不能造个能跟着人走的亭子?”
    nbsp鲁班被问住了,挠着头没言语。云氏却留了心思。转天她去河边捣衣,看见几个小娃娃在雨里疯跑,一个个顶着大荷叶,雨水顺着荷叶边儿“滴答滴答”往下掉,娃娃们的衣服却没淋湿。云氏眼睛一亮,扔下捣衣杵,拿了片最大的荷叶摆弄起来。
    nbsp这荷叶中间一根主脉,旁边分出去几十根细脉,撑得叶面平平展展,还带着个自然的弧度,正好兜住雨水。云氏拍着大腿笑:“这不就是现成的样式嘛!”她立马找了根细竹子,劈成几十根竹篾,照着荷叶的脉络扎了个架子,又把家里的葛布剪了块圆的蒙上去,边缘缝了圈布穗子。等鲁班晚上回来,云氏把这物件儿往他头上一罩:“你试试,这‘会走的亭子行不行?”
    nbsp鲁班一瞧,这玩意儿比他那亭子轻巧,往头上一戴,雨点儿全挡在了外面,伸手还能抓住竹篾架子,想挪哪儿挪哪儿。他乐坏了,拿起墨斗量了量,又给竹篾加了个转轴,“咔哒”一拧能收起来,揣在怀里就行。最后夫妻俩又琢磨着刷了层桐油——这桐油是个好东西,刷在布上跟打了蜡似的,雨水一沾就滑下去,一点不渗。就这么着,世界上第一把能开能合的伞,就从云氏手里诞生了。
    nbsp老辈儿的伞匠常说,做伞得懂“天地经”,这话不是瞎吹。您看那伞骨,正经的油纸伞,不多不少,正好二十八根。为啥是二十八?这里头有说道——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云氏当年扎竹篾的时候,特意让鲁班查了星图,一根竹篾对一颗星,撑开伞,就像把整个星空都罩在了头顶,既能挡风遮雨,又带着“顺天应人”的意思。
    nbsp再说说刷桐油。桐油得是头年秋天收的新油,放在陶缸里封严实了,过一个夏天才能用——这叫“晒油”。刷的时候更讲究,得顺着一个方向刷,第一遍要薄,叫“打底子”,让布吃进油去;第二遍稍厚,叫“定筋骨”,让伞面挺括起来;第三遍最关键,得等前两遍干透了,用细布蘸着油慢慢擦,叫“上亮儿”,擦完之后,伞面能映出人影儿,雨水一泼,跟镜子似的滑下去。
    nbsp要说伞这东西,不光能遮雨防晒,还能当红娘。《白蛇传》里白娘子借伞定情,元杂剧里的《兵火缘》虽然少有人知,但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以伞为媒的故事。
    nbsp这戏讲的是北宋末年,金兵南下,天下大乱。有个书生叫蒋世隆,带着妹妹蒋瑞莲逃难,半路上兄妹俩被乱兵冲散了。蒋世隆急得满嘴起泡,淋着雨在荒郊野外瞎撞,手里就攥着一把粗布伞——还是他爹留下的,竹骨都有点弯了,布面上打了好几个补丁,可就是这把破伞,成了他的救命稻草。
    nbsp正跑着呢,听见前面林子里有女子哭喊声。蒋世隆壮着胆子走过去,借着闪电一看,是个穿得挺体面的姑娘,正抱着棵树发抖,头上的珠钗都掉了,身上的绫罗裙

第10章 伞业祖师爷·云氏:劈竹为骨糊桐油,伞盖撑起一方晴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