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五四运动少年强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的高压政策激起了更广泛的反抗日,上海率先响应:学生罢课、商人罢市(先从南市开始,后蔓延至全城),更重要的是,上海工人阶级首次大规模参与政治运动——日资纱厂工人、电车司机、码头工人等相继罢工,人数达六七万。罢工声明写道:“我辈工界,誓不与曹、章、陆诸贼共立于天地间!”
nbsp上海“三罢”的成功,迅速引发连锁反应。唐山、长辛店的铁路工人,天津、汉口的码头工人,南京的丝织工人等纷纷罢工,形成了“学生罢课、商人罢市、工人罢工”的全国性运动。运动中心也从北京转移到上海,参与者从知识分子扩展到市民、工人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反帝爱国运动。
nbsp这场运动中,各地涌现出无数感人场景:天津学生郭隆真、刘清扬等组织“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”,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上街头演讲;长沙学生毛泽东主编《湘江评论》,写下《民众的大联合》,呼吁“天下者,我们的天下;国家者,我们的国家”;武汉学生在街头演讲时,一位人力车夫捐出一天收入,说“我虽不识字,却知国家要亡了”;上海罢市期间,商人在店铺门前贴出“国家将亡,无心营业”“不除国贼,誓不开市”的标语,甚至有人销毁店内日货以示决心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全民运动的压力终于迫使北洋政府让步日,总统徐世昌下令罢免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职务;6月28日,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在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下,拒绝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上签字。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拒绝签署不平等条约,五四运动取得了直接胜利。
nbsp五四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外交胜利,更在于它对中国思想界的深刻重塑。运动中,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“救国之路”:单纯的反帝爱国不足以改变中国,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。这种思考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分化与探索,形成了三大思潮的交锋。
nbsp一是自由主义的深化。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继续倡导“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”,主张通过教育、改良实现社会进步。他们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,但反对过激的暴力行为,认为“文明排外”才是理性选择。胡适在《每周评论》上撰文:“爱国的方法很多,牺牲的精神也很可敬,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持久的努力。”
nbsp二是无政府主义的传播。刘师复、黄凌霜等知识分子主张废除一切政府和权威,建立“各尽所能,各取所需”的社会。他们在学生和工人中发行《自由录》《工余》等刊物,组织“工读互助团”,试图通过小型互助组织实现社会改造。北京、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一度吸引了瞿秋白、张崧年等青年参与,但因经济困难和内部矛盾很快解散,却为后来的社会实验提供了借鉴。
nbsp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崛起。李大钊是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年5月,他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,全面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。五四运动中,他亲自参与游行,营救被捕学生,并在《每周评论》上连续发文声援运动。运动后,他与陈独秀等人开始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,创办《劳动者》《劳动界》等通俗刊物,在长辛店、上海等地组织工人夜校。
nbsp五四运动中的“反帝”与“反封建”是紧密结合的。学生们在高呼“外争主权”的同时,也猛烈抨击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,意识到“内除国贼”与“外争主权”同样重要。这种将民族独立与社会改造相结合的思路,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,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。
喜欢。
第12章 五四运动少年强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