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0章 张勋的复辟闹剧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1917年7月1日凌晨3点,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突然亮起久违的宫灯。12岁的溥仪穿着崭新的龙袍,在一群留着辫子的老臣簇拥下坐上龙椅,接受三跪九叩的大礼。阶下站着个矮胖的红脸大汉,顶戴花翎在灯光下闪闪发亮,正是这场复辟闹剧的总导演——张勋。
    nbsp1854年,张勋生于江西奉新一个佃农家庭。襁褓中父亲就死于太平天国战乱,母亲靠给人缝补浆洗拉扯他长大。
    nbsp18岁时,母亲病逝,张勋投了清军。在湘军里,他打起仗来不要命:甲午战争中,他率队死守营口,腿中三枪仍拄着大刀督战,战后被李鸿章看中,调往北洋新军。
    nbsp张勋骨子里始终是对皇帝的愚忠年光绪帝驾崩,他哭了三天三夜,甚至刺破手指,在奏折上写“奴才张勋愿以死殉国”。辛亥革命枪响时,他正任江南提督,城破那天,他带着残兵突围,一路上见人就问:“我的辫子还在吗?”——这成了他的执念,后来他的军队全留着辫子,人称“辫子军”,他自己则得了个“辫帅”的名号。
    nbsp1913年“二次革命”后,张勋退守徐州,成了北洋军阀里的“边缘人”。但他把徐州打造成了复辟的“小朝廷”:府衙里挂着光绪帝的画像,来往公文都用“宣统纪年”,连给士兵发饷都用清朝的龙洋。有次段祺瑞派参谋来视察,见士兵们扎着红缨帽、拖着长辫子操练,忍不住嘲讽:“都民国了,还穿这破烂?”张勋眼睛一瞪:“我老张的兵,头可断,辫子不能剪!”
    nbsp他在徐州开了13次“省区联合会”,把各省军阀请到云龙山下喝酒。酒过三巡,他就扯开嗓子骂民国:“共和共和,共得民不聊生!还是宣统爷在位时安稳!”有次喝高了,他掏出怀表——表盖内侧嵌着小溥仪的照片,“你们看,这才是真命天子!”军阀们表面附和,心里却各有算盘,只有他当了真。
    nbsp为了攒够复辟本钱,张勋没少动歪心思。他霸占了徐州的煤矿、盐场,甚至逼着商户捐钱,美其名曰“复国军费”。有个商号老板不肯掏钱,他直接让人把老板绑在辫子军的马尾巴上,拖了三条街。但他对自己人大方,士兵饷银比别的部队高三成,受伤的还给家里送抚恤金,所以辫子军虽然装备差,却肯为他卖命。
    nbsp1917年,黎元洪和段祺瑞闹“府院之争”,把北京城搅成了一锅粥。黎元洪急着找帮手,想起了张勋;段祺瑞也想借刀杀人,暗中撺掇他进京“调停日,张勋带着5000辫子军浩浩荡荡北上,火车过济南时,他特意下车给袁世凯的墓磕了个头:“大总统,我不是反你,是反这乱糟糟的共和!”
    nbsp到

第10章 张勋的复辟闹剧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