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二次革命讨袁失败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还在作战,下午就因无粮溃散,百姓避之不及,哀鸿遍野。”
nbsp南京成了最后的据点。黄兴亲自坐镇紫金山炮台,可炮弹打出去三发就有两发不炸——这些都是清末的库存弹药日,冯国璋的北洋军打到城下,张勋的辫子军也从侧翼包抄而至,8月14日,北洋军的重炮轰开了南京太平门。张勋的辫子军如潮水般涌入,见人就杀,见房就烧。秦淮河畔的商铺被抢空,夫子庙的戏台成了刑场,有士兵因剪了辫子被当作“革命党”砍头,尸体顺流而下,染红了江面。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日记里写:“城破之日,火光冲天,哭喊之声彻夜不绝,这哪里是讨袁,分明是生灵涂炭。”
nbsp此时的黄兴已无力回天日夜,他在日本领事馆的帮助下,乘“龙田丸”商轮撤离南京。站在甲板上回望,南京城的火光映红了夜空,他突然对随从苦笑:“我等苦心经营十余年,竟不敌袁贼一旅之师?”
nbsp南京失守后,讨袁军的防线彻底崩溃日,南昌被北洋军攻陷,李烈钧带着残部躲进庐山,身边只剩数十人;9月1日,张勋的辫子军开进南京,纵兵烧杀三日,英国领事估计“平民死伤逾万”;上海制造局的枪声停了,陈其美化妆成商人逃往日本;安徽、福建的讨袁军相继解散,将领们或流亡,或投降,曾经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,短短两个月就烟消云散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袁世凯在北京新华宫摆起了庆功宴。他举起酒杯对段祺瑞说:“孙文、黄兴之流,不过跳梁小丑!”nbsp随即下旨通缉“乱党”:孙中山、黄兴、李烈钧等二十九人被列为“国事犯”,悬赏金额从五千元到十万元不等。上海《时报》刊登的通缉令上,孙中山的照片被画了红圈,旁边写着“就地正法”。
nbsp南京的讨袁军士兵被俘后,北洋军把他们绑在铁轨上,用火车活活碾死,铁轨旁的野草半年后还是黑紫色;江西的农会会员因支援过讨袁军,被北洋军集体活埋;革命党人朱执信在广州被捕,临刑前骂不绝口,刽子手用棉花塞住他的嘴,鲜血却从嘴角涌出,染红了胸前的“共和”徽章。
nbsp流亡日本的轮船上,孙中山望着东海的浪涛,对身边的胡汉民说:“此次失败,非袁氏太强,乃我等太弱。”nbsp他手里攥着一份从国内带出来的报纸,上面是袁世凯解散国会的公告——那个宋教仁用生命扞卫的议会,终究成了空谈。船舷边,黄兴的身影被月光拉得很长,他刚给国内友人写了封信,末尾说:“共和之路,道阻且长,我辈唯有死战,再无退路。”
nbsp东京的流亡寓所里,革命党人召开了一次沉痛的会议。有人痛哭流涕,有人互相指责,有人主张“暂停革命,等待时机”。孙中山站起身,目光如炬:“失败乃成功之母,此次虽败,却让国人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。我等当重组政党,再举义旗!”nbsp1914年7月,他在东京成立“中华革命党”,要求党员宣誓“绝对服从总理”,哪怕因此与黄兴产生分歧,也在所不惜——经此一败,他深知涣散的组织无法对抗强权。
nbsp留在国内的革命党人,有的转入地下,有的隐姓埋名,却从未放弃理想。上海的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的前身《青年杂志》上撰文,反思二次革命的教训:“革命失败,非患于兵不强,而患于民智未开,思想未新。”nbsp这种反思,后来催生出新文化运动的浪潮。
nbsp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:“二次革命的失败,是民主制度在中国首次遭遇的重创。它证明,光有理想不足以对抗强权,还需要组织、民众与时机。”
喜欢。
第7章 二次革命讨袁失败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