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(1905年8月20日),东京赤坂区黑龙会所内,七十多位来自兴中会、华兴会、光复会的志士围坐在榻榻米上,孙中山站在壁龛前,手中的折扇重重敲在案上:34;中国者,中国人之中国也!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,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;(《孙中山全集》第一卷)他的广东口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,当念出34;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34;的十六字纲领时,全场齐声应和,木屐踏击地板的声响仿佛擂动的战鼓——中国同盟会在此刻宣告成立,晚清的革命浪潮从此有了统一的旗手。
    nbsp光绪三十一年春(1905年),孙中山在横滨码头登岸,前来迎接的黄兴握着他的手说:34;先生振臂一呼,天下英雄必闻风而至。34;(《黄兴年谱》)此时的东京,聚集着上万名中国留学生,他们中既有主张改良的立宪派,更有渴望革命的激进青年。
    nbsp第一次集会选在富士见楼,孙中山登台演讲时,台下挤得水泄不通。他指着窗外的樱花说:34;日本变法三十年而强,中国不变法则亡。然清廷之法,实亡中国之法,故必颠覆之,方能图存。34;(《孙中山年谱长编》)话音刚落,后排突然有人高呼:34;孙先生若举事,吾辈愿效死力!34;说话都是华兴会领袖宋教仁。
    nbsp整合各革命团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光复会的章太炎主张34;排满复汉34;,对34;平均地权34;颇有异议;部分兴中会成员则担心34;合并后权力分散34;。孙中山在黑龙会的密谈中耐心解释:34;革命非仅排满,更在建立共和。地权不均,民生难安,共和亦难久存。34;(《宋教仁日记》)直到七月二十日,各团体代表终于达成共识,推举孙中山为总理,黄兴为执行部庶务,确立了34;三民主义34;为指导思想。
    nbsp同盟会成立当天,会员们在盟约上按指印时,陈天华突然站起,将自己撰写的《猛回头》手稿放在桌上:34;此乃吾之绝笔,愿与诸君共勉!34;这位以笔为枪的革命家,因反对日本颁布《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》,不久后便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,遗书里写道:34;唯有牺牲可唤醒国人。34;(《陈天华集》)他的死激起轩然大波,数千留学生罢课抗议,更多人因此投身同盟会,连原本主张改良的梁启超都感叹:34;革命党之势,一日千里。34;
    nbsp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的创刊,成了革命思想传播的号角。光绪三十一年十月(1905年11月),第一期《民报》问世,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系统阐述34;三民主义34;:民族主义要34;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34;,推翻满清统治;民权主义要34;创立民国34;,建立民主共和;民生主义则以34;平均地权34;解决社会问题。(《孙中山全集》第一卷)通俗来说就是:用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,用政治革命建立共和政府,用社会革命解决土地问题,三者相辅相成,才能实现中国的复兴。
    nbsp《民报》与梁启超主持的《新民丛报》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论战。梁启超认为34;中国民智未开,不能行共和34;,主张34;君主立宪34;;汪精卫在《民报》上针锋相对:34;民权者,天赋之权,岂因民智未开而可夺?34;(《汪精卫文集》)这场论战席卷了海内外华人社群,新加坡的《中兴日报》、旧金山的《大同日报》纷纷转载,连偏远州县的学堂里,学生们都偷偷传阅剪报,34;共和民权34;成了最时髦的词汇。
    nbsp孙中山则奔波于世界各地,为革命募集资金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他在吉隆坡华侨会馆演讲时,指着台下的橡胶园主说:34;诸君在海外经商,受尽洋人欺凌,皆因祖国不强。若革命成功,建立民国,诸君回国投资,必能扬眉吐气。34;(《孙中山南洋演讲集》)华侨们深受触动,当场认捐数万元。仅1905至1907年,同盟会便从海外募集到二十多万银元,为武装起义提供了关键资金。
    nbsp在国内,同盟会员们深入新军、会党,秘密发展组织。安徽的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担任监督,借机培养革命骨干;四川的熊克武在泸州设立34;酒肆34;,作为联络据点;湖南的焦达峰则加入哥老会,成为34;龙头大哥34;。到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同盟会已在国内十八省建立分会,会员达数万人,连张之洞的门生吴禄贞都暗中加入,在新军第六镇中发展势力。
    nbsp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(1907年1月),萍浏醴起义打响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枪。湖南浏阳的会党首领龚春台以34;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34;名义发布檄文,宣称34;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,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34;(《萍浏醴起义史料》)。起义军十几天内发展到三万人,一度攻占萍乡煤矿,却因缺乏统一指挥、装备落后,最终被清军镇压,刘道一、蔡绍南等志士牺牲。
  

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