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再将鸦片切碎投入,“石灰遇水沸腾,鸦片随之消融”,待退潮时打开涵洞,“烟渣随浪入海,再用清水冲洗池底,不留丝毫”(《林则徐日记》)。这种方法比“火烧”更彻底。
nbsp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(1839年6月3日),虎门销烟正式开始。清晨,当地百姓、文武官员、甚至外国商人(受邀参观)齐聚海滩。林则徐身着官服,亲自主持仪式,一声令下,兵勇们将鸦片投入池中,顿时“浓烟滚滚,直冲云霄,池中泡沫翻腾,腥臭之气弥漫数里”(《夷氛闻记》)。围观百姓“欢呼雀跃,声震海滩”,有人跪地叩拜,称“林公为民除害,功德无量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销烟持续了23天,至五月十五日(6月25日)结束,237万多斤鸦片全部销毁。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现场记载:“中国人的认真态度令人钦佩,他们销毁鸦片的过程毫无破绽,足以证明其禁烟的决心。”(《中国总论》)英国商人则在报告中承认:“这是对英国商业利益的沉重打击,也是对女王陛下权威的挑战。”
nbsp虎门销烟的消息传遍全国,犹如一剂强心针,唤醒了麻木已久的社会。
nbsp广东各地百姓“焚香放炮,庆祝烟患清除”,广州街头出现民谣:“林公来,鸦片无,民安乐,国富强。”(《清稗类钞·外交类》)江南文人集资刻印《林钦差禁烟纪实》,将林则徐比作“当代岳飞”;湖南乡绅组织“拒烟会”,誓言“不与贩烟者往来”;甚至偏远的四川、甘肃,也出现了“仿虎门法”销毁鸦片的行动。
nbsp士大夫阶层深受震动。魏源在《圣武记》中写道:“虎门销烟,洗百年之垢辱,振万民之精神,自古驱夷未有如此之勇烈者。”他专程赶往广东,协助林则徐编译《海国图志》,提出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思想。张之洞等年轻官员则将销烟视为“王朝复兴之兆”,呼吁“以林公为榜样,整饬吏治,振兴国力”。
nbsp国际社会也给予很大关注。法国《快报》报道:“中国钦差大臣以惊人的魄力摧毁了价值数百万英镑的鸦片,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。”美国《纽约时报》虽站在英国立场,仍承认“林则徐的行动是合法的,符合中国禁止毒品的法律”。
nbsp销烟的震撼力更在于其象征意义——它打破了“洋商不可得罪”“鸦片无法禁绝”的论调,证明只要朝廷决心坚定、官员廉洁奉公,便能凝聚民心、抵御外侮。正如林则徐所言:“民心可用,若能唤起民力,虽夷狄亦不足惧。”(《林则徐集·奏稿》)这种对“民心”的重视,成为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精神资源。
nbsp虎门销烟的壮举,在英国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——它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推动战争的借口。
nbsp英商在广州的损失被夸大上报,伦敦的纺织业、航运业资本家联名向议会施压,声称“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”。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:“必须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,迫使赔偿鸦片损失,开放更多通商口岸。”
nbsp巴麦尊本就主张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,他在给义律的密令中写道:“中国的行为是对英国主权的侮辱,应派遣舰队前往中国,索取赔偿,订立条约。”(《英国蓝皮书》)1839年10月,英国议会就“是否对华开战”进行辩论,主战派以“保护贸易”“报复侮辱”为由获胜,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战争决议。
nbsp此时的林则徐已敏锐察觉到战争威胁。他在销烟后立即着手整顿海防:加固虎门炮台,增修靖远、威远等炮台,添置大炮;招募渔民、疍户组成“水勇”,教授“火攻之法”(以小船携带炸药冲撞敌舰);在珠江口设置木排、铁链,阻挡敌舰闯入。他还发布《谕英吉利国王檄》,斥责英国“以鸦片害我百姓”,同时表明“若能改悔,仍可通商”(《林则徐集·文录》),试图以理服人。
nbsp但清廷的多数官员仍沉浸在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中。道光帝在接到销烟捷报后,竟谕令“着林则徐等酌量情形,逐步驱逐英商,不必急于用兵”,甚至认为“英夷不过跳梁小丑,不足为惧”。这种盲目乐观,为后来的战争失败留下了隐患。
喜欢。
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