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 英国使团进北京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回忆录》)。
nbsp乾隆帝得知后颇为不悦,在谕旨中斥责:“英夷不识大体,妄谈平等,着和珅等严词开导,若仍固执,不必强其入觐,令其回国可也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一千四百二十八)此时距乾隆帝八十大寿(八月十三日)仅剩数日,清廷不愿因礼仪问题影响庆典,和珅最终提出折中方案:马戛尔尼觐见时“单膝跪地,不必叩头”,马戛尔尼勉强接受,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。
nbsp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八月十三日,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八十大寿庆典,马戛尔尼使团的觐见成为仪式的一部分。据《乾隆朝起居注》记载,觐见时:“英吉利正使马戛尔尼免冠,单膝跪地,呈递国书,皇上赐其起身,温言慰问。”马戛尔尼将乔治三世的国书(用黄金装潢)献给乾隆帝,国书中希望“增进通商,建立外交关系”,乾隆帝虽面带微笑,却未细看,转交和珅处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觐见后,乾隆帝设宴款待使团,赏赐马戛尔尼“龙袍一件、玉如意一柄、绸缎百匹”,对其他成员也各有赏赐。表面上,“天朝怀柔远夷”的剧本顺利上演,但双方的认知鸿沟并未弥合。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:“皇帝看似和蔼,实则对我国国情一无所知,赏赐的物品多为丝绸、瓷器,对我们带来的工业产品毫无兴趣。”
nbsp庆典期间,马戛尔尼趁机提出六项请求:一是允许英国在广州、宁波、天津等地通商;二是在京设立商馆,存放货物;三是在舟山、广州附近划地供英商居住;四是减免英商关税;五是允许英国传教士在华传教;六是中英官员平等往来。这些请求直指清朝的闭关政策,触及了“朝贡体系”的核心。
nbsp乾隆帝在认真研究(实则由和珅代拟)后,发布了着名的《赐英吉利国王敕书》,逐条驳斥: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,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一千四百二十九)明确拒绝了所有请求,尤其强调“天朝疆土,寸尺不可让人”,警告英国“勿再提此类妄求”。这封敕书体现了清朝对世界格局的无知,也暴露了“天朝上国”的傲慢。
nbsp九月,马戛尔尼使团带着乾隆帝的“敕书”和赏赐,踏上归途。乾隆帝命军机大臣“沿途护送,不得苛待”,但暗中嘱咐“密切观察其动向,防其窥探内地虚实”。
nbsp马戛尔尼在报告中写道:“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,靠着精明的船长才勉强航行,一旦遇到风浪,便会沉没。”他注意到清朝的军备废弛(“士兵使用的弓箭、刀枪,远不及我军火器”)、民生凋敝(“沿途多有乞丐,农民衣不蔽体”)、官场腐败(“官员勒索外商,贪污成风”),认为“中国的强大只是表面,实则外强中干”(《英使谒见乾隆纪实》)。
nbsp而清朝官员的奏折仍在粉饰太平。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报:“英夷归国时,对天朝富庶赞叹不已,感恩戴德,誓言永为藩属。”(《朱批奏折》)。
nbsp使团带来的礼物中,乾隆帝仅对地球仪稍感兴趣,其余多被弃置在圆明园仓库,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,英军攻占圆明园,才发现这些“被遗忘的武器”——其中部分榴弹炮的性能,远超清军装备。
nbsp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英两国首次正式外交接触,却以“礼仪之争”和“请求被拒”告终。其影响深远:对英国而言,这次失败让他们意识到“和平交涉无法打开中国市场”,为日后的武力侵华埋下伏笔。四十多年后,英国议会就是否发动鸦片战争进行辩论时,马戛尔尼的报告成为主战派的重要依据。
nbsp对清朝而言,这次事件未能打破其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。乾隆帝及其继承者仍坚持闭关政策,对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视而不见。魏源在《海国图志》中痛惜:“乾隆季年,英夷来朝,非为朝贡,实欲通商,可惜朝廷以天朝上国自居,拒之门外,失此知彼知己之机。”
喜欢。
第30章 英国使团进北京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