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纪昀才思伴君王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亲赐纪昀“敏而好学”匾额,称赞其“综览古今,博辨洽闻,实为一代儒宗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一千一百五十七)。
nbsp纪昀能在乾隆朝长期得宠,不仅因其学识,更因其独特的“诙谐侍君”之道。乾隆帝虽崇尚文治,却性情严苛,大臣稍有不慎便可能获罪,而纪昀总能以幽默化解危机,既不失君臣之礼,又尽显才思敏捷。
nbsp据《啸亭杂录》记载,一次乾隆帝在热河行宫看书,见“朕”字被误写为“予”,勃然大怒,质问纪昀:“此书乃你校勘,为何错字未改?”纪昀从容答道:“圣上明鉴,此字非错。书中所言乃‘匹夫之志,故用‘予字;若论天子之志,则必用‘朕字。臣见圣上近日以匹夫之心忧天下,故未敢擅改。”一番话既解了错字之过,又颂扬了皇帝勤政,乾隆帝转怒为喜,笑道:“朕知你善辩,今日又被你绕过去了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他的诙谐并非油滑,而是暗含讽喻。乾隆晚年好大喜功,多次南巡耗资巨万,纪昀借编书之机,在《南巡盛典》提要中写道:“巡狩之举,本为察民情、观吏治,若过于奢靡,则失本意。”乾隆帝看后虽未明言,却在后续南巡中有所收敛。这种“以文进谏”的方式,比直言抗争更易被接受。
nbsp一次乾隆帝命他为和珅新落成的府第题字,和珅想借机炫耀,纪昀却题“竹苞”二字。和珅以为是“竹林繁茂”之意,欣然悬挂。后乾隆帝见之,笑道:“此乃纪昀骂你‘个个草包也!”和珅虽恼,却因纪昀题字巧妙而无法发作(《清稗类钞·诙谐类》)。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,让他在复杂的官场中始终保持清名。
nbsp作为学者,纪昀恪守“实事求是”的考据传统。他主持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虽有政治审查的局限,但在学术校勘上堪称典范。对《说文解字》的整理,他“博考钟鼎铭文,参校唐宋类书”,纠正了历来传抄的数百处错误;对《水经注》,则“以郦道元原文为纲,删汰后世附会之说”,使这部古籍恢复原貌。其私人着作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虽多记狐鬼故事,实则“借鬼狐喻人事,以因果劝世风”,体现出儒者的社会关怀。
nbsp作为官员,他始终坚守“清廉奉公”的原则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,他弹劾贪官污吏毫不留情,曾参倒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多名高官,有“纪青天”之称。晚年任礼部尚书,主管科举,“杜绝请托,唯才是举”,嘉庆帝曾回忆:“朕幼年就读,闻纪公典试,所取多寒士,士林皆服其公。”(《清仁宗实录》卷三十五)
nbsp他的处世哲学集中体现在《纪氏家训》中:“事君者,当忠而不谀;为学者,当博而不杂;待人者,当诚而不欺。”这种平衡之道,让他在乾隆朝历经风波而不倒,最终官至协办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,成为“文章、功业、声名”三不朽的典范。
nbsp嘉庆十年(1805年)二月,八十二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师。嘉庆帝闻讯震悼,亲赐祭葬,谥号“文达”,取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;施而有政,行而有节,是以谓之达”之意(《清史稿·礼志》)。
nbsp纪昀的一生,与《四库全书》紧密相连。这部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,因他的主持而条理分明;而他也因这部书,成为“通儒”的代名词。清代学者洪亮吉评价:“先生于学无所不通,自经史子集至医卜星算,皆能言之成理,其《四库提要》一书,萃千古之文献,定百家之是非,可谓集目录学之大成。”
nbsp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他展现的文人风骨。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朝,纪昀既未像吕留良那样以死抗争,也未像和珅那样同流合污,而是以“诙谐为外衣,坚守为内核”,在文化传承与政治压力间找到平衡。他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曾写道:“天下之事,唯其有瑕,方显其真;唯其有节,方显其重。”这或许正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喜欢。
第27章 纪昀才思伴君王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