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8章 乾隆帝六巡江南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正月,一支绵延数十里的皇家仪仗自京师出发,沿运河南下。龙旗招展中,四十岁的乾隆帝端坐于龙舟之上,望着两岸跪迎的百姓,神色威严。这是他第一次南巡,拉开了清代历史上规模最大、耗资最巨的帝王出巡序幕。
    nbsp江南地区自明清易代以来,始终是清廷重视的区域。这里既是财赋重地,“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,岁入粮赋占天下三分之一”(《清史稿·食货志》),又是反清思想的温床,明末清初的“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”留下深刻民族创伤,钱谦益、吕留良等文人的遗民情怀从未断绝。康熙帝曾六次南巡,意在“消弭反侧,安定人心”,乾隆帝延续此举,也有几分“超越圣祖、彰显盛世”的考量。
    nbsp在谕旨中,乾隆帝将南巡目的归结为四点:“察民情吏治,阅河工海防,奠安民生,联络士心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三百八十三)协办大学士阿克敦私下对人言:“上(乾隆帝)慕江南风物久矣,常以未睹西湖、太湖为憾。”(《啸亭杂录》卷一)这种个人情怀与政治目的交织,使得南巡既庄重又奢华,既严肃又浪漫。
    nbsp乾隆南巡的规制,远超历史上任何帝王出巡。每次南巡前一年,清廷便成立“南巡事务处”,由亲王、大学士总领,统筹安排沿途食宿、交通、护卫等事宜。据《南巡盛典》记载,首次南巡动用马六千余匹、船五百余艘、役夫近三万人,沿途搭建行宫三十余座,仅苏州一处的行宫便“费银二十万两,饰以金玉,穷极奢华”。
    nbsp龙舟是南巡的标志。乾隆帝乘坐的“安福舻”长三十六丈、宽三丈六尺,分上下三层,上层为寝宫与书房,中层为议事厅,下层为侍从居所,“舟身饰以龙凤,帆绘日月,行则两岸列纤夫三千人,鸣锣击鼓,声势震天”(《清稗类钞·巡幸类》)。随行人员包括后妃、皇子、王公大臣、侍卫等近两千人,每日消耗“肉千斤、米百石、果菜数十担”,饮食皆由京师特供,“虽江南鲜品,非上所习者不进”。
    nbsp沿途百姓需提前数月“清道、净水、设香案”,凡龙舟经过之处,十里内居民均需跪迎,“违者以大不敬论”。为博帝王欢心,地方官竞相献媚:扬州盐商在瘦西湖畔搭建“白塔”,一夜之间用盐堆成,洁白如玉;苏州织造在虎丘造“万松亭”,移栽数千株松树,缀以彩灯,“夜如白昼,松涛与丝竹相和”(《扬州画舫录》卷一)。这种极致铺张,让首次南巡便耗资白银二百余万两,相当于全国半年的财政收入。
    nbsp南巡期间,乾隆帝并未完全沉溺享乐,而是时刻展现“勤政君主”的形象。每日清晨,他在行宫召见地方官员,“询民生疾苦,察吏治得失”,对政绩突出者予以提拔,对贪腐懈怠者当场斥责。第二次南巡时,江苏巡抚庄有恭因“治水有功,民皆称颂”,被破格擢升为两江总督;而漕运总督瑚宝因“漕粮亏空,欺上瞒下”,则被革职查办,“令其徒步随驾,以示惩戒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四百九十一)。
    nbsp河工是南巡的核心政务。黄淮水患长期困扰清廷,乾隆帝每次南巡必亲临堤坝,“登高家堰,勘清口,阅云梯关”,与河道总督讨论治水方案。在清江浦(今江苏淮安),他采纳河臣高斌的建议,“改筑洪泽湖大堤,增建滚水坝”,有效缓解了水患;在浙江海宁,命人加固海塘,“易土为石,增高丈余”,使钱塘江北岸百姓“数十年无水患之虞”(《河防志》卷十二)。这些举措虽耗资巨大,却实实在在惠及民生,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    nbsp政务之余,乾隆帝的“风雅”无处不在。他酷爱书法,每到一处必题诗留字,南京燕子矶、苏州狮子林、杭州西湖均留下其墨迹,虽“笔力不及圣祖(康熙),然数量远超历代帝王”(《佩文斋书画谱》)。他还广纳江南文人,命纪昀、沈德潜等编纂《南巡盛典》,收录诗文、书画、方志,试图将南巡打造成“文化盛事”。在苏州,他召见沈德潜等诗坛领袖,论诗品文,“赐宴狮子林,命和御制诗”,刻意营造“满汉一家、文治昌明”的氛围。
 &

第28章 乾隆帝六巡江南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