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4章 平定准部定西北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冬,病榻上的康熙帝,这位开创盛世的君主临终前仍对西北军务忧心忡忡。他望着舆图上天山以北的广袤土地,断断续续对侍立的胤禛说:“准噶尔…乃西北巨患,朕与彼周旋三十余载,虽三败其众,终未除根。汝继位后,当以固边为要。”(《清圣祖实录》卷三百)这段遗训,揭开了雍正、乾隆两朝平定准噶尔部的序幕。
    nbsp准噶尔部源自蒙古瓦剌,明末清初逐渐强盛,其首领噶尔丹曾率军威逼北京,与康熙帝展开三次大规模决战。至雍正初年,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继立,虽表面臣服,实则暗中积蓄力量,控制了天山南北及中亚部分地区,形成“北接俄罗斯,南连回部,东抵喀尔喀,西及哈萨克”(《圣武记》卷四)的强大势力。雍正七年(1729年),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嗣位,不仅拒绝清廷划定牧界的要求,更藏匿因罪叛逃的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,双方矛盾彻底激化。
    nbsp是年三月,雍正帝下谕:“准噶尔噶尔丹策零,世济其恶,扰害边圉,不得不声罪致讨。”(《清世宗实录》卷八十一)遂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,出北路阿尔泰;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,出西路巴里坤,两路大军共十万余人,拉开了平定准噶尔的战幕。这场战争打的很艰苦——从京师至前线万里迢迢,粮草转运需“驼马三万,夫役十余万”(《清史稿·食货志》),而准噶尔部“其众皆善骑射,逐水草而居,来去如风”(《西域图志》卷首),使清军的优势兵力难以施展。
    nbsp雍正九年(1731年)六月,北路军统帅傅尔丹中了噶尔丹策零的诱敌之计。准噶尔部派来的间谍谎称“其汗在察罕哈达,兵不满三千,马驼羸弱”,急于求成的傅尔丹亲率一万精锐轻装疾进,深入阿尔泰山腹地。当清军抵达和通泊(今蒙古国科布多西南)时,突然陷入三万准噶尔骑兵的重围。
    nbsp战斗持续了七昼夜。准噶尔人“乘高突入,矢如雨下”(《啸亭杂录》卷三),清军阵营大乱。副将军巴赛、查弼纳等十余名高级将领战死,士兵死伤近七千,仅剩两千余人突围。傅尔丹本人“面中枪伤,坠马数次,赖亲兵护持得脱”(《清世宗实录》卷一百七)。和通泊之败是清军与准噶尔作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,消息传回北京,雍正帝“震怒,免冠顿足于太庙”(《永宪录》卷四),不得不调整对淮策略。
    nbsp西路军岳钟琪部虽取得局部胜利,却因与朝廷权臣鄂尔泰、张广泗的矛盾受到弹劾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清军与准噶尔达成停战协议,以阿尔泰山为界分治,这场历时五年的战争暂告段落。但雍正帝深知“此非长久之计”,临终前嘱咐乾隆:“准噶尔一日不定,则西北一日不宁。”(《清世宗实录》卷一百五十九)
    nbsp乾隆十年(1745年),噶尔丹策零去世,准噶尔部陷入内讧。其长子喇嘛达尔扎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争夺汗位,最终喇嘛达尔扎胜出,却因其非嫡出遭贵族质疑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贵族达瓦齐联合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政变,杀死喇嘛达尔扎,达瓦齐自立为汗。不久,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因分赃不均反目,阿睦尔撒纳战败后率部降清。
    nbsp这为清廷提供了绝佳机会。乾隆帝在养心殿召集群臣商议,多数大臣以“西北苦寒,劳师糜饷”为由反对出兵,唯有大学士傅恒力主征伐。乾隆帝最终决定:“准噶尔自康熙以来,世为边患,今其内乱,天亡之时也。若失此良机,日后更难图矣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三百八十三)他采纳阿睦尔撒纳“宜先定准噶尔,再图回部”的建议,制定了“分兵两路,直捣伊犁”的战略。
    nbsp乾隆二十年(1755年)春,清军兵分北、西两路: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,阿睦尔撒纳为副将,出乌里雅苏台;西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,萨喇勒为副将,出巴里坤。两路大军各带三个月粮草,约定于博

第24章 平定准部定西北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