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撤藩令下三藩反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的深秋,紫禁城的平静被一封来自广东的奏折打破了。王尚可喜说自己快七十了,想回辽东老家养老,顺便把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。
nbsp此时的康熙,刚满十九岁,亲政也才五年。他捏着奏折在南书房转圈,阳光透过窗棂,在《皇舆全图》的云南、广东、福建三地晃来晃去——那是三藩的地盘,像三颗扎在大清版图上的钉子,不拔掉,总觉得硌得慌。
nbsp要说这三藩的来历,得从清军入关那会儿说起。
nbsp吴三桂,原是明朝山海关总兵,后来降了清,带着关宁铁骑当先锋,从东北一路打到云南,还把南明永历帝给擒杀了,论功行赏被封为平西王,镇守云南。尚可喜跟着清军平定广东,封王。耿仲明(后来爵位传给儿子耿继茂、孙子耿精忠)平定福建,封靖南王。
nbsp这三位本来是清廷用来稳定南方的棋子,可到了康熙年间,慢慢就成了麻烦。
nbsp《清史稿》里说吴三桂“拥重兵,据要地,擅署官吏,岁耗军饷数百万”。在云南,他不光掌兵权,民政、财政也一把抓,官员任免都不用朝廷批,号称“西选官”,从云南到四川、贵州,一半官员都是他的人。他还垄断盐井、铜矿,自己造钱币,活脱脱一个“国中之国”。
nbsp有一回,朝廷派去云南的按察使,刚到任就被吴三桂找借口罢了官,理由是“不懂边地民情”。康熙看了奏报,就批了俩字“知道了”,但心里肯定骂娘了,只是没说出来。
nbsp尚可喜在广东也不含糊,王府气派,家里养着几千亲兵,连广东巡抚都得看他脸色。耿精忠在福建更过分,偷偷跟台湾的郑经(郑成功儿子)往来,还私造战船、操练水师,说是“防备海盗”,谁不知道他想干嘛?
nbsp最让朝廷头疼的是钱。三藩每年要花掉朝廷近一半的财政收入。康熙六年,户部奏报:“天下正赋才八百七十五万两,三藩俸饷就占了六百万两。”那时候黄河老闹水灾,北方边军也等着发饷,国库经常见底。有一次康熙想拨款修曲阜孔庙,户部尚书支支吾吾说“钱都给云南了”,少年天子盯着账本,半天没吭声——估计心里在盘算:这藩不撤,迟早得被拖垮。
nbsp亲政后的康熙,心里一直琢磨着撤藩。他常跟索额图说:“三藩就像毒疮,不趁早割掉,早晚出大事。”可大臣们大多反对,说“三藩势大,撤了怕出事”,连孝庄太后都劝他:“慢慢来,别急。”康熙嘴上答应,心里早有谱了——尚可喜这封奏折,正是他等的机会。
nbsp康熙召集大臣商量尚可喜的奏折。明珠、莫洛等年轻大臣说“趁这机会,把广东藩地也收回来”,大学士图海、索额图却觉得“该让尚可喜养老,留尚之信袭爵,稳住他们”。两派吵得脸红脖子粗,康熙一直没说话,等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:“王位可以传,但藩兵、藩地,必须归朝廷。”
nbsp旨意到了广东,尚可喜再不情愿也只能接旨。可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听到消息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他知道,下一个就是自己。
nbsp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劝他:“王爷要是主动请撤,皇上肯定怀疑你心虚;要是不请,又显得你跋扈。不如假意请撤,料想皇上不敢真答应。”吴三桂觉得有理,也上了奏折,说“臣也想撤藩回辽东”。
nbsp他算准了朝廷不敢动他——云南地处偏远,少数民族多,没他镇着,肯定乱。可他没算到,康熙要的就是这句话。康熙拿着奏折对大臣们说:“吴三桂请撤,朕就准。他要是真心想养老,朕厚待他;要是有二心,朕也不怕。”当即下旨:“平西王吴三桂,可带部众家眷回锦州,沿途地方官好好安置。”
&
第12章 撤藩令下三藩反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