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东林党谈议朝政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深秋,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,顾宪成正在修订《东林会约》,忽听得院外传来喧哗。他放下笔,见几个头戴方巾的书生正围着一块石碑争论不休——那是书院重建时出土的宋代残碑,上面隐约可见“风声雨声读书声”七个大字。
nbsp这位刚被革职的吏部文选司郎中,此刻已褪去官服,身着青衫,腰间系着布带。半年前,他因上疏为被贬官员鸣不平,触怒万历皇帝,被斥为“朋比为奸”,贬回原籍。回乡后,他与胞弟顾允成发起修复东林书院,如今这里已聚集了高攀龙、钱一本等一批被黜官员和在野士人。
nbsp“诸位且看!”顾宪成走到碑前,用袖口拂去浮尘,“这残碑虽缺后半句,却暗合我等心志。不妨补作‘家事国事天下事,如何?”众人齐声叫好,当下研墨铺纸,由高攀龙执笔,将对联写在书院门楣上。自此,这副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”的楹联,成了东林讲学的精神旗帜。
nbsp东林书院的讲学,影响是很大的。每逢朔望之日,无锡城内外的士绅百姓纷纷赶来,把讲堂挤得水泄不通。顾宪成登上讲坛,常以《论语》开篇,却总能讲到当下时政。有次讲到“君子喻于义”,他忽然话锋一转:“如今矿税使横行州县,拆民房、掘祖坟,这等‘利,与盗跖何异?”台下一片哗然,有人偷偷望向角落——那里坐着几个锦衣校尉,正在记录听讲者的姓名。
nbsp在“谠论”环节,顾宪成让学生们轮流评议朝政,从内阁首辅到州县官吏,皆可直言批评。有学生指着墙上的《皇舆全览图》道:“辽东总兵李成梁私吞军饷,致使边备松弛,此等贪腐之辈,该当何罪?”话音未落,便有个老者从人群中站起:“老朽去年在扬州,亲眼见税监鲁保强征盐税,逼得盐商投河自尽!”讲堂内群情激愤,顾宪成按住众人:“诸位且莫动怒,当思如何匡正天下。”
nbsp这些言论很快传遍朝野。京中官员私下议论,说东林书院是“小朝廷”,顾宪成是“在野宰相”。万历皇帝闻之,冷笑一声:“一群腐儒,能翻出什么浪花来?”却不知,顾宪成早已将讲学内容整理成《东林会语》,通过驿站传至各地,连远在陕西的李三才都来信称赞:“先生以口舌为刀剑,虽未执戈,却胜百万雄师。”
nbsp李三才时任凤阳巡抚,正是东林党在朝堂的重要盟友。他在淮扬一带抑制矿税使,严惩贪腐,被誉为“救时宰相”。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黄河泛滥,淮安城被淹,李三才开仓放粮,却遭宦官诬告“私扣皇粮”。顾宪成闻讯,连夜修书给内阁首辅叶向高:“李公此举,乃救民于水火,若朝廷治罪,天下寒心!”他还发动东林学子联名上疏,最终迫使万历收回成命。
nbsp东林党的影响力,让浙党首领沈一贯坐立不安。这位内阁首辅素以权谋着称,曾暗中支持矿税监,与东林党水火不容。他指使亲信上疏弹劾:“东林讲学,名为明道,实则结党营私,淆乱国是。”万
第52章 东林党谈议朝政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