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9章 本草纲目传后世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yōngnbspjū)疥癣(jiènbspxuǎn)。”
    nbsp李时珍在岭南的时候听说有种叫“钩吻”的毒草,长得像金银花,常被人误采。为了分清两者,他冒着生命危险,先让兔子尝了钩吻,兔子没多久就抽搐而死;再让兔子尝金银花,兔子却安然无恙。他在册子上画了两幅对比图,特意注明:“钩吻叶尖而光,金银花叶圆而有毛,不可不辨。”
    nbsp李时珍不光采草药,还格外留意民间的偏方。在浙江水乡,渔民告诉他,“海马”不是马,是鱼,用它泡酒能治肾虚;在北方草原,牧民教他用“狼毒”根杀虫,说“此药虽毒,埋在粮囤里,老鼠闻了就跑”;甚至在市井街坊,他也蹲在剃头匠旁边,看他们用“皂角”洗头,记下药性:“皂角去垢,胜于肥皂,洗头沐面,能润肌肤。”
    nbsp十年后回到蕲州,李时珍带回的不只是满满二十箱药草标本和笔记,还有一脑子的故事。他把自己关在“濒湖草堂”里,开始整理这些材料。书案上堆着小山似的书稿,旁边放着个砂锅,时不时熬点草药验证药性。有次他试“巴豆”的泻下作用,吃了半粒就拉得站不住,李建元吓得要去请大夫,他却摆手:“记下来,巴豆‘辛热有毒,半粒即可致泻,过量则伤人。”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编写到第七年,家里的钱快花光了。原来的积蓄都买了药草、请了抄书先生,连吴氏的嫁妆都当了。有天夜里,李时珍对着油灯叹气,李建元忽然说:“爹,我来抄吧,我认识字。”于是父子俩一个写,一个抄,常常到鸡叫才睡。吴氏则每天早上煮一锅稀粥,把药篓里剩下的山药、莲子加进去,笑着说:“咱们吃的都是‘本草,强身健体。”
    nbsp万历十八年,他带着书稿去南京拜访王世贞(明代文学家),这位文坛领袖翻看了几卷,拍着桌子叫好:“这部书‘博而不繁,详而有要(广博而不繁杂,详细而有要点),简直是医家的《史记》!就叫《本草纲目》,再合适不过!”王世贞还专门写了篇序言,说读这部书“如入金谷之园,种色夺目;如登龙君之宫,宝藏悉陈”(像进入金谷园,各种花木鲜艳夺目;像登上龙王宫殿,宝藏全部陈列出来)。
    nbsp可书稿写成了,刻印又成了难题。这么大部头的书,雕版就要几百块,没有书商敢接手。李时珍只好带着书稿四处奔波,直到万历二十一年,才在南京找到一家叫“胡承龙”的书坊,老板也是个懂医的,看了书稿说:“这是积德的事,我赔本也刻!”
    nbsp万历二十四年,《本草纲目》初刻本终于问世,一共五十二卷,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,附了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图,还有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。书里不光有草药,连金石、鸟兽、昆虫都有记载,比如“铜绿”能治“恶疮顽癣”,“蜂蜜”能“益气补中”,甚至“人的头发”(血余)也能入药,说“煅成灰,能止血”。
    nbsp可惜李时珍没能看到书的广泛流传。万历二十五年,他病逝在濒湖草堂,临终前还握着李建元的手说:“把书献给朝廷,或许能救更多人。”后来李建元真的把书献给了万历皇帝,皇帝看了说“善哉,此济世之书也”,下令太医院刊行。
    nbsp没过几年,这本书就传到了国外。朝鲜的医官用它来修订本国的《东医宝鉴》,日本的学者把它翻译成日文,欧洲的传教士带回去,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里还引用过它对“鸡的变种”的记载。直到今天,在蕲州的李时珍纪念馆里,还能看到那本泛黄的初刻本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49章 本草纲目传后世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