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章 利玛窦来华传教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万历十年,南京城,秦淮河岸边酒肆里,几个秀才模样的人正对着一幅奇怪的图画争论不休。画上是个卷发高鼻的洋人,穿着儒生的长衫,手里捧着一卷线装书,背景里的世界被画成个圆圆的球,中国竟不在正中央——这便是万历年间江南士林流传甚广的《山海舆地全图》摹本,而画中人,正是刚从广东辗转来到南京的利玛窦(MatteonbspRicci)。
nbsp这位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,万历八年(1580年)抵达澳门,当时他连“你好”都不会说。据当时寓居澳门的华商笔记记载,初到的西洋教士“面如傅粉,发卷如螺,见人辄拱手作礼,口称‘天主”,当地人瞧着新鲜,都叫他们“番僧”。利玛窦认为这称呼是低贱的,于是他在写给欧洲的信里说:“此地僧人地位低微,吾辈当以儒生自居。”于是三年后踏入肇庆时,他已换上青色直裰(duō),留起了胡须,像模像样地成了“西儒”。
nbsp在肇庆知府王泮的支持下,利玛窦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。教堂门口挂着他亲手绘制的世界地图,引得百姓争相围观。百姓指着地图上的大圆球纳闷:“咱们祖祖辈辈住的地方,咋就成了个球?难不成站在边上会掉下去?”利玛窦听了并不生气,只是笑着用笔在图上圈出大明的位置:“此地虽非中心,却是文明礼仪之邦,正如贵国孔夫子所言‘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”这番话被记载在《明神宗实录》的番外篇里,说他“善用吾国经籍,巧释其教”。
nbsp让利玛窦在士大夫圈子里站稳脚跟的,是他带来的“西洋奇器”。在南昌时,他向建安王朱多?(xiàn)献上了一座自鸣钟,钟摆摆动时发出清脆的滴答声,到点便自动敲响,惊得王府里的太监们以为是“妖术”。朱多?却对这物件爱不释手,整日琢磨钟里的齿轮如何转动,还特意请利玛窦讲解“地心说”。利玛窦借机献上自己注解的《四书》,说:“吾西国圣人,与孔孟异世而同德。”这番比附让建安王十分受用,当即写了篇《赠西国儒士利玛窦》,称赞他“远泛沧溟,观光上国,谈经论道,不坠家风”。
nbsp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利玛窦在南京结识了数学家徐光启。两人初次见面时,徐光启正拿着一本《几何原本》的拉丁文手稿发愁,利玛窦见状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此书所载,乃量天地之法。”徐光启眼睛一亮,当即拜利玛窦为师。据《徐氏家乘》记载,他们合作翻译时,常为一个术语争论到深夜。比如“几何”一词,原是利玛窦想音译成“几何里”,徐光启却拍着桌子说:“不如直取‘几何二字,既含数量之意,又有‘多少之问,岂不两全?”这种中西合璧的译法,后来成了中国数学的标准术语。
nbsp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,利玛窦带着自鸣钟、十字架和《万国图》抵达北京,却被礼部官员拦在城外。有记载说,是太监
第50章 利玛窦来华传教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