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编纂大典聚鸿儒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永乐五年(1407年)深秋,南京文渊阁,翰林院编修王洪抱着一摞从民间征集来的孤本,踩着枯叶匆匆穿过长廊,忽闻阁内传来一阵争执声。他停住脚步,隐约听见有人拍着案几喊道:“此等俚俗医方也配入典?辱没圣贤!”另一人则冷笑回应:“《大典》要收天下书,岂能因阁下偏见断了民间智慧?”
nbsp这正是《永乐大典》编纂时的寻常一幕。这场始于永乐元年(1403年)的浩大文化工程,在解缙、姚广孝先后主持下,以惊人的规模铺展。据《明太宗实录》记载,参与编修的学者多达三千余人,他们从全国征集的图书“上自古初,迄于当世,旁搜博采,汇聚群分”(上自远古时期,下至当代,广泛搜集,大量采集,将各种书籍汇聚起来分门别类),最终要编成一部“包括宇宙之广大,统会古今之异同”(包含宇宙般广阔的内容,汇总贯通古往今来的异同之处)的超级典籍。
nbsp据翰林院典籍李至刚记载,永乐二年解缙领编修之职,立即召集了百余名学者。某日朱元璋忌辰,朱棣临时要求查阅历代帝王祭祀礼仪,解缙带着三名助手,从已搜集的文献中摘编出五十卷书稿,连夜誊清呈上。《明史·解缙传》载“帝览甚喜,赐名《文献大成》”,但朱棣很快发现这部初稿“尚多未备”(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收录完备),这才决意扩大规模,让姚广孝这位“黑衣宰相”牵头重修。
nbsp南京聚宝门内的编修总部,成了当时天下最热闹的文化集市。各地送来的书籍堆积如山,有世家大族祖传的宋刻本,有寺观珍藏的手抄经卷,甚至有走方郎中秘不示人的药方。负责校勘的陈济是个出了名的书痴,据说他能“目览千言,过目不忘”(一眼能看上千字,看过之后就不会忘记),某次发现两部《论语》注本对“仁”字的释义相左,竟抱着书在库房里钻研三天,直到从东汉郑玄的残卷中找到佐证才肯罢休。
nbsp苏州府学教授陈继曾在回忆录中写道,永乐四年春天,他奉命整理宋代方志,在一堆虫蛀的卷宗里翻出苏轼亲笔批注的《吴郡志》。消息传到宫中,朱棣当夜就派内侍来借阅,三天后归还时,扉页上多了一行御笔:“此等真迹,当与典册同传。”后来这部手稿果然被完整录入《大典》,可惜如今已无踪迹。
nbsp编修们来自天南海北,脾气学问各异。浙江学者王偁(chēng)专精天文历法,却总在膳食上挑剔,说南京的水“硬如寒铁,煮茶煞风景”。福建籍的林环便每日从秦淮河挑水给他,两人常因“月食成因”争得面红耳赤,转头又一起校订《授时历》。
nbsp最轰动的是“佛道辩论”。永乐五年端午,负责释藏(佛教典籍)的一如法师与主持道藏(道教典籍)的冷谦在宴席上争执起来,一如说道教“炼丹求仙,纯属虚妄”,冷谦当即取来丹砂(shā)、硫磺演示,说“此非虚妄,是未得真传”。最后还是姚广孝出面调和:“大典纳百家言,何必争高下?”这段趣事被写入《翰林记》,争论归争论,两人后来合作校订了《抱朴子》。
nbsp民间流传最广的,是药学家楼
第14章 编纂大典聚鸿儒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