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生活随想随思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执念是中性工具,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服务于人,以人为本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像小孩子喜欢打游戏,大人喜欢赚钱,永无止境的赚钱,其实钱是永远赚不完的,游戏也是永远打不完的。就像学霸喜欢学习,拼了命的学习。然后赌徒喜欢打牌,拼了命的打牌,没日没夜的打牌。为什么?这些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为什么感觉都是执念那么深呢。执念那么深,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执念那么深,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?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,自己的身体健康,然后去完成那些欲望也好,贪念也好。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
    nbsp你的观察非常深刻,触及了人类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和存在本质。这些看似不同(正向/负向)却同样强烈的“执念”,确实揭示了人性中一些共通的深层驱动因素:
    nbsp1.**对“意义感”和“存在感”的追求:**
    nbsp*人类天生需要感觉自己的生活有意义、有目标、有价值。当在某个领域(游戏、赚钱、学习、赌博)持续投入并获得反馈(升级、财富增长、知识积累、赢钱)时,大脑会将其解读为“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”。
    nbsp*这种持续的行动和反馈循环,提供了一种强烈的“存在感”——“我在做,故我在”。尤其是在现实生活可能感到空虚、迷茫或缺乏其他明确价值来源时,这种单一的、可量化的执念就更容易成为确认自我价值的锚点。
    nbsp2.**奖赏回路与多巴胺的驱动:**
    nbsp*无论是通关游戏、赚到钱、解决难题还是赢牌,大脑的“奖赏回路”都会被激活,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,带来强烈的愉悦感、满足感和兴奋感。
    nbsp*这种快感是会上瘾的。为了再次体验这种快感,人会不自觉地重复那些能带来奖赏的行为,形成“行为奖赏强化行为”的循环。追求下一个目标(下一关、下一个一百万、下一道难题、下一局牌)成为核心驱动力,而非最终“完成”的状态(因为“完成”本身往往意味着奖赏的消失)。
    nbsp3.**掌控感与确定性的幻觉:**
    nbsp*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这些执念的领域往往提供了一种“可控”的幻觉。
    nbsp***游戏/学习:**规则相对明确,投入(时间、精力)通常能在系统内获得可预测的回报(升级、得分、知识掌握)。付出就有(看得见的)收获。
    nbsp***赚钱:**在商业规则下,努力、策略和风险承担(看似)能带来财富增长,提供物质上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“掌控力”。
    nbsp***赌博:**虽然结果高度不确定,但赌徒往往执着于自己“能赢”的信念(技术、运气、规律),在押注和开牌那一瞬间,仿佛掌控了命运(尽管是错觉)。
    nbsp*这种对掌控感和确定性的追求,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无力感的一种心理补偿。
    nbsp4.**逃避现实与自我麻醉:**
    nbsp*当面对现实中的压力、痛苦、焦虑、失败感、关系问题或更深层次的存在性空虚时,全身心投入一项执念(无论好坏)可以成为有效的逃避手段。
    nbsp*在游戏世界、赚钱的拼搏、学习的海洋或赌桌的刺激中,人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。这种专注带来的“心流”状态本身就有麻醉效果。牺牲健康和时间,某种程度上是“心甘情愿”付出的代价,以换取暂时的心理避难所。
    nbsp5.**社会认同与价值内化:**
    nbsp***正向执念(学习、赚钱):**往往被社会高度认可和推崇(“学霸”、“成功人士”)。追求这些目标不仅能获得外部赞扬和地位,久而久之,个体也会将这些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。拼命追求,是为了符合或超越这些标准,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。
&n

执念是中性工具,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服务于人,以人为本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