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53章 木头上的学问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器拉紧,咱们现在的手动工具不一定好使。”他指了指林阳打的绳结,“先把木头加固学好,别到时候换了新带子,连木方都垫不直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赶紧把绳结又勒紧了些,木方被勒得“咯吱”响。老刘这才满意地点点头:“远洋货最讲究‘软硬结合,木方是‘硬,绳子是‘软,硬的撑住箱子,软的拉住不让动,缺一样都不行。”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巧的金属钩,“这是张经理给的加固尺,量木方间距用的,欧洲客户要求误差不能超过两厘米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接过加固尺,金属边缘冰凉光滑,上面刻着精确到毫米的刻度。他学着老刘的样子量了量货箱与木方的间距,1.8厘米,刚好在标准内。“以前没这尺子的时候怎么量?”
    nbsp“靠眼。”老刘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,展开后边缘居然很直,“国营厂那会儿没这么多讲究,就用烟盒、火柴盒当尺子,照样把货发到非洲去。”他看着陈凯手里的打包带,忽然笑了,“时代变了,以前靠经验,现在靠标准,都得学。”
    nbsp加固到一半时,天空开始飘起小雨。陈凯让林阳去仓库角落拿塑料布:“把箱子盖起来,别让雨水打湿标签,拍照时看不清。”他指着货箱上的英文标识,“这些标签是防水的,但边角泡久了会卷,客户扫码扫不出来就麻烦了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抱着塑料布跑回来,雨丝已经打湿了月台的地面。他和陈凯一起把塑料布铺在货箱上,用砖头压住边角,雨水顺着布面汇成细流,滴在地上溅起小水花。“拍照得等雨停吗?”
    nbsp“不用,找个避雨的角度。”陈凯举起相机,镜头对着箱内的加固结构,“客户要看的是加固细节,不是天气。你看,站在箱门口拍全景,能拍到所有木方和绳结;蹲下来拍四角,能看清木方有没有顶到箱壁。”他连续按了几下快门,“每个环节至少拍三张,远景、中景、近景,少一张都得重拍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接过相机试着拍了几张,镜头里的木方和麻绳显得有些杂乱。“怎么拍才能显得整齐?”
    nbsp“找平行线。”陈凯指着箱壁的接缝,“让木方的边缘和箱壁的缝对齐,镜头放平,别歪。你看这张,木方和箱门的竖缝平行,看着就规矩。”他翻出昨天拍的照片给林阳看,同样的加固结构,因为角度找得好,显得井井有条。
    nbsp雨停时,加固正好完成。五十箱货被木方和麻绳固定得纹丝不动,像列队的士兵。陈凯站在箱门口拍了张全景,镜头里的木方横平竖直,麻绳的走向清晰可见。“最后一步,封箱。”他从工具箱里拿出铅封锁,上面刻着仓库的编号“HTHW04”,“封箱后要拍铅封的特写,编号必须清楚,客户凭这个确认箱子没被打开过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捏着铅封锁,金属的重量压在指尖。他学着陈凯的样子把锁穿过箱门的锁孔,“咔哒”一声扣紧,铅封上的编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“要是运输途中铅封断了怎么办?”
    nbsp“那就麻烦了。”陈凯收起相机,存储卡被他小心地装进防潮袋,“得让船公司出证明,说明不是人为破坏,还得重新验箱、拍照,耽误船期是常事。”他拍了拍林阳的肩膀,“所以每次封箱前都要检查铅封有没有裂纹,宁可多费一个,不能出一点错。”
    nbsp中午吃饭时,林阳看着食堂墙上的世界地图,忽然想起那批要去鹿特丹的货。从青岛港出发,穿过南海,过马六甲海峡,进入印度洋,再绕过好望角……他想象着那些被木方和麻绳固定的货箱,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平稳航行的样子,忽然觉得手里的馒头格外实在。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“想啥呢?”陈凯端着餐盘坐下,餐盘里是白菜炖豆腐,和昨天的一样。“下午要把照片传到总部系统,你跟着学怎么命名文件夹,客户要求按‘日期+环节+编号来,比如‘_加固_CBHU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赶紧掏出笔记本记下,笔尖在纸上划过:“照片要洗出来存档吗?”
    nbsp“以前洗,现在存电脑里,刻成光盘备份。”陈凯扒了口饭,“张经理说年底要上云存储,到时候直接上传,不用刻盘了。”他忽然笑了,“咱们这仓库,也算跟着数字化慢慢走了。”
    nbsp下午的仓库里,陈凯教林阳用电脑整理照片。他把相机存储卡插进读卡器,屏幕上跳出一个个文件夹,每个文件夹里都按环节存着照片:验箱3张,对货5张,加固8张,封箱2张。“每张照片都得重命名,”陈凯移动鼠标,“客户的系统认文件名,不认内容,名字错了就传不上去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学着他的样子给照片改名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生涩。有张加固的近景照没拍到木方编号,被陈凯指出来:“这张得重拍,编号是货和箱的唯一对应,少了就没法追溯。”他看着林阳略显沮丧的样子,忽然说,“我刚来时拍废了整整两卷胶卷,老刘没骂我,就说‘多拍总比少拍好,胶卷钱比赔款便宜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忽然想起早上在空箱里闻到的海水味,那是长途运输留下的印记。他重新拿起相机,跑到月台边对着铅封又拍了两张,这次把箱门编号和铅封一起拍了进去。“这样应该行了吧?”
    nbsp陈凯看着照片点点头:“不错,有进步。”他把整理好的照片刻进光盘,在盘面上写下箱号和日期,“这光盘要和发货单一起存档,至少保存两年,万一客户索赔,这就是证据。”
    nbsp傍晚的阳光透过高窗照进仓库,落在码得整整齐齐的货箱上。林阳跟着陈凯把加固用的木方归拢到角落,松木的清香混着雨后的潮湿空气,有种踏实的味道。老刘抱着帆布包准备锁门,忽然回头说:“明天有批去美国的货,用新到的打包带试试,张经理下午打电话来问了。”
    nbsp陈凯眼睛一亮:“真的?我还以为得等下个月。”
    nbsp“让你们先练练手,别到时候总部来人检查,连机器都不会用。”老刘的目光扫过林阳,“小林也跟着学,多会一样总没错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望着角落里那卷白色的打包带,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。他想起今天亲手加固的货箱,那些沉默的木方和麻绳,此刻仿佛都有了生命——它们将随着远洋巨轮穿越重洋,带着他和同事们的汗水,去往一个陌生的港口。而他手里的相机,记录下的不仅是过程,更是一个年轻人在仓库里慢慢扎根的痕迹。
    nbsp锁仓库门时,林阳的手指触到冰凉的锁孔,忽然觉得心里很踏实。就像那些被木方固定的货箱,他也正在被这份工作慢慢“加固”,用学到的每一个细节,每一次操作,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站得更稳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153章 木头上的学问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