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46章 灵前的灯与暖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笑‘这小子,跟你四叔小时候一个样,黏人。”
    nbsp灵前的烛火又跳了跳,映着供桌上爷爷的笑眼,像在听他们说。林阳望着那笑容,忽然明白“一碗水端平”不是刻意,是藏在细节里——给大哥留的麦芽糖,给二哥藏的弹珠,给三哥攒的烟盒(三哥后来抽的烟,爷爷总念叨“少抽点”),给大姐二姐买的头花,给小五的花绳,还有总往他兜里塞的麻酱饼,每样都带着老人的温度。
    nbsp后半夜起了风,卷着雪沫子打在窗纸上,“沙沙”响。大哥裹着军大衣守在灵前,二姐(老姑的女儿)靠在墙角打盹,林阳和二哥、三哥蹲在炉边烤火,火塘里的炭噼啪响,把影子投在墙上,像群围着爷爷的孩子。
    nbsp“爷最疼咱,”三哥往火里添了块炭,“那年我摔断腿,他天天拄着棍儿来送饭,麻酱拌面条,说‘吃了长骨头,愣是从镇东头挪到镇西头,走一步喘三口。他那小院里的月季,总在我去时开得最艳,说是‘给咱三哥添点喜气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想起自己小时候挑食,不爱吃菜,爷爷就把青菜剁碎了拌进麻酱,抹在馒头上,“你看,这不是吃了?比肉香吧?”那会儿总嫌爷爷“骗小孩”,现在才懂,那麻酱里拌的是耐心。他记得爷爷的小院里,总摆着个小石磨,专用来磨麻酱,磨盘上的纹路里,总沾着点芝麻香,是他童年最浓的味。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天蒙蒙亮时,街坊们陆续来了。王大爷揣着刚蒸的馒头进门,“给老爷子带点热乎的,他爱吃这口。前儿还见他在巷口跟张奶奶说‘馒头得现蒸才软和。”李婶帮着叠纸钱,“老喜丧啊!儿女孝顺,自己没受罪,笑着走的,踏实!他在这镇上住了一辈子,帮谁看店、替谁接孩子,数都数不清,该受这敬重!”
    nbsp出殡的队伍刚拐出巷口,就听见唢呐声起,高亢又亮堂。前面是撒路钱的孩童,后面跟着披麻戴孝的晚辈,街坊们自发来送行,队伍排了半条街。有人说“老爷子这辈子仁义,谁家有事他都往前冲,该受这敬重”,有人叹“老两口终于团圆了,在那边也能做个伴,听戏文、磨麻酱”,议论声混着唢呐声,在雪后的清晨里飘得远。
    nbsp林阳扶着父亲的胳膊,走在队伍里。父亲的腰比昨天直了些,手里攥着块麻酱饼——是老婶儿今早蒸的,说“让爹带着路上吃,他总念叨这口”。风掀起白幡的边角,像爷爷的手在轻轻拍他们的肩。
    nbsp到了墓地,阳光正好穿透林叶,落在新砌的坟茔上。大伯儿指挥着人把奶奶的骨灰盒迁来,与爷爷的棺木并排安放,“爹,妈在这儿等您呢,往后俩人能一起听戏文了。”
    nbsp填土时,每个人都抓了把土,慢慢撒下去。林阳的土落在坟头,混着点芝麻香——是他偷偷从爷爷的小石磨上刮的,想让这香味陪着老人。
    nbsp回程的路上,大哥忽然笑了,“还记得爷总说‘人走了,魂在念想里,咱往后吃馒头沾麻酱,就当他还在。他那小石磨,我挪回家了,往后咱想吃,就自己磨,跟爷磨的一个味。”
    nbsp林阳望着车窗外的镇子,雪后的屋顶像盖了层糖霜,爷爷住的小院就在街角,烟囱里没了烟,却好像还能看见老人坐在老槐树下,剥着花生,等他们回家。
    nbsp灵堂的灯最后是林阳吹灭的。烛芯还留着点红,供桌上的麻酱碗空了,馒头也没了,像爷爷真的来吃过。他摸着那只豁口的粗瓷碗,指尖沾着点余温,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总说的那句话:“灯灭了不怕,心里的亮着就行。”
    nbsp心里的灯,可不就亮着么?在每回蒸馒头的热气里,在每回拌麻酱的香里,在每次说起“俺找俺妈妈”的笑里,在街角那棵老槐树下,一直亮着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146章 灵前的灯与暖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