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2章 和静县:天山南路,草原旧梦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毯售卖刺绣与皮帽,汉族摊贩在炒面,回族茶馆传来《花儿》的吟唱声。
nbsp我进入一家茶馆落座,店主是一位蒙古族老人,他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招呼我,又用哈萨克语与邻座打趣,还与一位维吾尔年轻人交头接耳。我忽然意识到,这不是多语种的混乱,而是一种包容与默契。
nbsp“我们这儿的娃娃上学要学三种语言,”老人笑着说,“小学学汉语,家里说民族语,邻居之间还得用混合语。”
nbsp我写下:
nbsp“语言在这里不是界限,
nbsp而是生活的工具,是心的桥梁。
nbsp和静,不因多而杂,反因杂而和。”
nbsp开都河,发源于天山雪域,是焉耆盆地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生命线,也贯穿和静全境。
nbsp我沿着河堤缓步而行,河水蜿蜒、清冽,两岸是早春刚冒绿芽的芦苇与柳条。时而有鸟雀鸣起,远处牧民骑马过桥,羊群缓慢渡河,场景如诗。
nbsp导游告诉我,开都河不仅供水灌溉,还承载了数千年的信仰与文化记忆。“哈萨克族在河边祭水神,蒙古人在春季放生,汉族老者则在河畔念经烧香。”
nbsp我来到一座木桥上,看着河水在脚下流淌。它仿佛在说话,又像在唱一首永不完结的长歌。
nbsp我写下:
nbsp“开都河是流动的历史,
nbsp它穿越民族、语言与时间,
nbsp也将草原与人心一一联结。”
nbsp傍晚时分,我再次踏上草原边缘,天空被云层染成紫蓝与灰白相间的色调,阳光从云隙中打下来,照在一队回归的马群上。
nbsp牧民呼喊,犬吠应和,牛羊缓缓归圈,炊烟从低矮的房屋升起。我坐在一块草垛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山线,耳边回响着天山之南的风。
nbsp此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“边疆之静”,不是寂寞,而是广阔中的从容;不是空旷,而是人与自然达成的深度共识。
nbsp我写下:
nbsp“黄昏的和静,不言不语,
nbsp却像一首渐弱的牧歌,
nbsp在风中流转,在记忆中回响。”
nbsp第三日清晨,我离开和静县,车子从县南出发,准备穿越焉耆盆地,沿着孔雀河支流前往下一站——和硕县。
nbsp那是另一处天山南麓的门户,一个融合葡萄种植、文化古迹与丝路记忆的地方。我心中已生期待。
nbsp我回望和静,风仍在吹,草原上的马蹄印被风轻轻抹平,唯有脚下的土地依旧温热,像刚刚讲完一个故事的讲述者。
nbsp我在《》的地图上郑重写下:
nbsp“第352章,和静县,记。
nbsp草原心脏、河流低吟、旧道回响,
nbsp这是天山南路的序曲,是旧梦再醒的开篇。”
nbsp下一站,和硕县。
nbsp我要深入焉耆文化的腹地,在沙与河之间,写下葡萄、烽燧与远行人的故事。
喜欢。
第352章 和静县:天山南路,草原旧梦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