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地球交响曲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11章 定西:黄土高原,坚韧回响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我是吴阿蒙。
    nbsp天水的细雨伴我一夜无眠。晨曦微光洒在麦积山巅,涧河依旧静静流淌。我提着行囊告别羲皇故里,继续向西北行进。穿越秦陇山地,汽车驶入一片辽阔起伏的高原。黄土高坡在晨曦下泛着金色光芒,远处的风车在微风中慢慢转动。我抵达甘肃中部的定西,这里是中国地理的“十字路口”,是古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,也是陇中黄土高原最坚韧、最厚重的篇章。
    nbsp我翻开《》的地图,郑重落笔:
    nbsp“第311章,定西。
    nbsp风吹黄土,河唱高原,
    nbsp这里,是大西北不屈灵魂的注脚。”
    nbsp一、陇中门户:定西的地理与交通
    nbsp下车的第一感受,就是定西的风——比天水更劲,比平凉更烈。定西位于甘肃中部,东连陇东丘陵,西接兰州盆地,是西北与中原的咽喉,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。自古以来,商旅、军队、移民、驼队,都是在这里停歇、补给、分流。
    nbsp我站在市区的高处远眺,铁路线、高速公路、乡村公路纵横交错,车流人流不断。山峦起伏,麦田、土豆田、苜蓿地一块块铺展在黄土坡上,村落星罗棋布。公路边,是奔波的货车与赶集的人群,给这座高原小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    nbsp定西的地名因“安定西疆”而得,如今也有着“定心定志”的寓意。导游小许告诉我:“定西人习惯了风沙、干旱,但也最懂得坚守与奋斗。”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这里,是路的节点,是行的驿站,
    nbsp无数命运和梦想在此交错、汇流。”
    nbsp二、黄土高坡:坚韧与绿意的较量
    nbsp定西,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带。高原之上,风沙肆虐,水土流失严重。但正是这片土地,孕育了最顽强的人们。
    nbsp我跟随本地村干部老韩,来到安定区的梯田。黄土被一层层削平,修成了成百上千级的梯田,沿着山坡层层叠叠、蔚为壮观。村民们在田间劳作,播种、灌溉、除草,一刻也不停歇。山脚下的小溪水虽然不多,却养育着成片的蔬菜和药材。
    nbsp老韩指着梯田说:“过去这里一年只能种一季粮,还常常闹饥荒。现在有了滴灌和水利工程,能种两季,土豆、胡麻、洋葱、药材都丰收。我们还种苜蓿喂牛羊,养蜂产蜜,山坡都变成了绿色银行。”
    nbsp我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里收获土豆,感受黄土高原的坚实与丰厚。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,老人坐在坡下纳凉,一家人和和美美。
    nbsp我写下:
    nbsp“风吹土黄,根扎泥深。
    nbsp高原的生活艰难,却从不低头。
    nbsp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是奋斗的印记。”
    nbsp三、马铃薯之乡:从苦难到希望
    nbsp定西有“马铃薯之乡”之称。这里土壤疏松、昼夜温差大,种出的土豆淀粉含量高、品质优良,远销全国乃至海外。
    nbsp我走访了临洮县的马铃薯基地。广阔的田野间,农机隆隆作响,采收队忙着把一颗颗金黄的土豆翻出土地。女工们笑着说:“我们这里,土豆能做几十种花样菜。以前种土豆为糊口,现在靠土豆奔小康。”
    nbsp基地旁建起了加工厂,生产薯片、薯粉、速冻薯条。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电商,把家乡土豆卖到大江南北。乡村公路两旁,有新修的学校、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,老人孩子的笑脸里多了几分自信和幸福。
    nbsp晚上,在农家小院,主人端上一锅香喷喷的土豆炖牛肉,还

第311章 定西:黄土高原,坚韧回响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