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7章 榆林:塞北沙风与长城尽头的守望之城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离开延安,踏上北上的路,我的脚步缓慢却坚定。
nbsp从黄土高原的深处继续前行,我来到了中国北方的另一座边塞重城——榆林。
nbsp这是一座被风雕刻过的城市。风,从沙漠吹来,从戈壁吹来,从漫长的长城那头呼啸而至。榆林人不怕风,他们习惯了让生活在风中长出筋骨。
nbsp这里是长城的咽喉,是秦晋与内蒙古交汇的骨节,是农与牧、北与中、中与原的交错地。
nbsp榆林的地名像一张粗布织就的地图——镇北台、红石峡、无定河、米脂女、佳县鼓、绥德书。每一个名字都带着沙尘味,也藏着岁月的密语。
nbsp我来,是为了触碰那种“站在风里也不眨眼”的精神。
nbsp一、镇北台:风里修出的历史肌肉
nbsp我第一站,是镇北台。
nbsp据说,这是明长城最宏伟的墩台之一,三十米高的台体,如一尊土黄色的石雕,静默矗立在榆阳区的风口处。
nbsp我爬上镇北台时,风大得几乎要把我的帽子卷走。我蹲在台顶角落,听风从台砖缝隙中呼啸而过,仿佛在讲千军万马的过往。
nbsp有个老人也在台上,他是当地义务讲解员,靠着墙、戴着老棉帽。
nbsp他说:“你听见了吗?这风,不是吹你,是让你记住。”
nbsp我问:“记住什么?”
nbsp他答:“记住曾经有人在这儿冻得发抖,也要守着边,哪怕没人告诉他们值不值。”
nbsp我写下:
nbsp“榆林的墙,不只是城防,
nbsp是边地之上的人骨头;
nbsp她不是历史遗址,
nbsp是一个民族的硬气所在。”
nbsp二、红石峡:石缝间的信仰与书写
nbsp第二天,我转向南边,来到了红石峡。
nbsp峡谷不大,却深沉。红褐色的石壁上刻满了题词、诗文、年号、官名。从明代至清末,每一寸石面都写着一段故事。
nbsp我沿着峡谷小径走,阳光从石缝间洒下,一线线落在字上,仿佛点亮了那些已经沉睡的声音。
nbsp在一块清代石碑前,我遇到一位中学生,正在临摹碑文。
nbsp他说他是绥德人,学校组织来写生。他边描边念:“风生峡内,笔落石间。”
nbsp我问:“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?”
nbsp他说:“不记得了,但老师说,不重要,重要的是‘有人写。”
nbsp我写下:
nbsp“榆林的字,不求传世,
nbsp但愿刻进石头、穿进风里;
nbsp她的峡,不靠奇险出名,
nbsp却每一步都踏实着朝代的脚印。”
nbsp三、无定河边:沙水交界的民族边缘感
nbsp我走向榆林北界的无定河。
nbsp这条河名唤“无定”,实则四季波动不休。有时河水盈盈,有时沙压成岸,像极了这里的历史:常变、不绝。
nbsp河岸边,有牧民赶着羊群过河。几只小羊挣扎着不愿下水,被主人抱着挨个送过对岸。
nbsp我坐在岸边,与牧民攀谈。他是蒙古族后裔,说着一口夹杂着汉语和蒙语的方言。
nbsp我问:“你觉得这条河重要吗?”
nbsp他说:“它要走了,风就来;它不走,人心就定。”
n
第227章 榆林:塞北沙风与长城尽头的守望之城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