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造纸祖师爷·蔡伦:破布捣浆成素纸,笔墨有处写春秋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简轻便,提笔书写时,笔尖顺滑不滞,竟比帛书更易控制。和帝挥笔写下“嘉惠万民”四字,墨干后,他卷起纸卷,对蔡伦说:“此等好物,当颁行天下。”因蔡伦后封龙亭侯,这纸便被称作“蔡侯纸”。
nbsp蔡伦并未停止实验。他发现不同原料造的纸各有妙用:树皮纸厚实,适合书写经文;麻纸细腻,宜作信笺;渔网纸坚韧,可用来包裹物品。他将这些心得编成《造纸法》,刻在尚方监的石碑上,让各地工匠抄录学习。又定下“选材三原则”:取之不尽(如树皮、破布),制之不难(避免复杂工序),用之不费(成本低廉),为后世造纸立了规矩。
nbsp纸的普及,悄然改变着天下。往日只有世家大族能藏书,如今寻常书生也能买纸抄书;边陲驿馆传递军情,不再用沉重的简牍,一卷纸便可写尽千言;甚至民间小儿学字,也能用废纸练习,不必再在沙盘上反复涂抹。有老史官摸着纸卷感叹:“昔年抄一部《论语》,需车载简牍;如今一卷纸足矣,蔡公此举,胜过筑十座藏!”
nbsp蔡伦深知造纸工匠的辛劳。舂浆需用蛮力,抄纸要凭巧劲,晾晒更要看天吃饭。他特意改良工具:将石臼改为脚踏碓,省却一半力气;在抄纸帘上加木柄,方便工匠持握;又设计了可调节角度的晾晒架,能随日照转动。他还告诫工匠:“纸为文之载体,造时需心净手洁,不可混入沙砾,以免污损笔墨。”
nbsp晚年的蔡伦,虽遭宫廷变故,却始终牵挂造纸之术。他被贬到封地后,仍派人到各地巡查,看工匠是否遵循古法,原料是否按需取用。传说他临终前,还在纸上写下“纸存文存,文存国存”八字,嘱咐弟子将此语传于后世。
nbsp造纸行业从此有了传承的印记。学徒拜师,需先学辨料——能准确说出树皮、麻头的优劣,方可入门;工匠腰间常系一小纸卷,上面拓着蔡伦的画像,取“祖师随身,技艺不失”之意;开工前必在纸浆缸前焚香,祷曰:“蔡侯赐技,浆匀纸韧,笔墨有凭,文脉永续。”
nbsp相传蔡伦诞辰为三月十七,每逢此日,各地纸坊皆停工一日,在作坊门口设案,供奉抄纸帘、石碓、晾晒架三样工具,案前摆上最新造的白纸、一砚浓墨。工匠们依次上香,执笔在纸上写下“敬祖师,传古艺”六字,再将纸焚化,谓“送文于天”。若灰烬飘向东南(蔡伦故乡方向),则兆当年纸质上佳。
nbsp到了魏晋时期,造纸术已传遍南北。王羲之写《兰亭序》用的“蚕茧纸”,便是在蔡伦技法基础上改良而成;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的造纸工序,仍遵循“煮料、捣浆、抄纸、晾晒”四步,只是工具更精巧了。唐代的宣纸、宋代的竹纸,虽原料有别,却如西安碑林里一块唐代石碑所刻:“无蔡侯之法,文何以传?无纸之载,史何以续?”
nbsp江南纸坊有副对联,道尽蔡伦之功:“破布化素笺,承千年笔墨;残麻成玉纸,载万世文章。”这纸,轻如鸿毛,却能托起文明的重量;薄如蝉翼,却能留住历史的温度。
喜欢。
第14章 造纸祖师爷·蔡伦:破布捣浆成素纸,笔墨有处写春秋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