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 预备立宪终成空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三十万人签名,各省督抚也联名上奏34;请速开国会34;。湖广总督瑞澂、两江总督端方等封疆大吏,眼看革命党活动日益频繁,希望借立宪稳定人心,在奏折中警告:34;若再拖延,恐生不测。34;(《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》)载沣虽感压力,却仍以34;筹备未竣34;为由拒绝,只答应34;再缩期限为三年34;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宣统二年九月(1910年10月),第三次请愿运动达到高潮。学生罢课、商人罢市,奉天(今沈阳)的请愿群众甚至冲击总督衙门。资政院(相当于临时国会)也通过34;速开国会34;的议案,一致要求1912年召开国会。载沣震怒,下令将奉天请愿领袖浦殿俊等六人34;发往新疆效力34;,又令各省督抚34;弹压请愿群众,勿令滋扰34;。(《清实录》)
nbsp在天津,直隶咨议局议长孙洪伊得知消息后,砸碎了案上的茶具,对议员们说:34;和平请愿之路已绝,吾辈当另谋出路!34;(《孙洪伊年谱》)部分立宪派开始转向革命,四川咨议局议员蒲殿俊暗中与同盟会联系,湖南的谭延闿也派人到东京,与黄兴密谈合作可能。张謇虽仍抱幻想,却在日记中写下:34;民望已失,清廷危矣。34;
nbsp宣统三年四月初十(1911年5月8日),清廷宣布成立34;责任内阁34;,名单一公布,举国哗然——13名内阁成员中,满族9人,其中皇族竟占7人(载沣之弟载洵、载涛等),被时人称为34;皇族内阁34;。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匡,此人以贪腐闻名,民间有34;庆氏公司34;之称,各省咨议局纷纷通电反对:34;以皇族组织内阁,与君主立宪政体相背,请另组内阁。34;(《东方杂志》)
nbsp张謇正在汉口考察实业,看到内阁名单后,当场呕血。他连夜给载沣发电报:34;今设内阁,仍蹈专制覆辙,人心离散,恐兆土崩。34;(《张謇全集》)白话文的意思是:如今设立内阁,仍然重蹈专制的覆辙,人心离散,恐怕会出现国家崩溃的征兆。但载沣回电只有四个字:34;毋庸置喙34;(不必多嘴)。这位摄政王还在做着34;皇族集权34;的美梦,却不知自己已亲手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。
nbsp34;皇族内阁34;的成立,彻底暴露了清廷假立宪、真专制的面目。梁启超在《国风报》上发表《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》,痛斥:34;清廷之所谓立宪,不过是39;借立宪之名,行专制之实39;,吾辈已无可再忍!34;(《饮冰室合集》)连一直支持立宪的湖广总督张之洞(此时已去世)的门生们,都纷纷加入革命党。
nbsp更致命的是,34;皇族内阁34;推出的34;铁路国有34;政策,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他们宣布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,却把路权抵押给列强,引发四川34;保路运动34;。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率数万民众请愿,被总督赵尔丰开枪镇压,造成34;成都血案34;。这场风波迅速蔓延,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。
nbsp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(1911年10月10日),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。消息传到北京,34;皇族内阁34;惊慌失措,总理大臣奕匡竟在会议上哭道:34;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!34;(《辛亥殉难记》)载沣试图调兵镇压,却发现袁世凯已被他罢黜,北洋军不听指挥。此时他才想起张謇等人的劝告,急令34;解散皇族内阁,另组责任内阁34;,但为时已晚。
nbsp宣统三年十月(1911年11月),张謇在南京接到清廷的34;罪己诏34;,其中承认34;预备立宪未能实行,致失民心34;,并承诺34;速开国会,公举内阁34;。但这位立宪派领袖只是淡淡一笑,将诏书扔进废纸篓——此时,全国已有14省宣布独立,孙中山即将从海外归来。他在给袁世凯的信中写道:34;大局已定,君主立宪已无可能,唯有共和可以救中国。34;
nbsp1912年2月12日,溥仪退位,清王朝灭亡。那些曾为预备立宪奔走呼号的人们,命运各异:张謇成了民国的实业总长,梁启超回国参与政党政治,而蒲殿俊则在四川宣布独立,担任军政府都督。只有34;皇族内阁34;的成员们,或流亡海外,或隐居天津,成了历史的笑柄。
nbsp预备立宪这场持续五年的骗局,终究没能挽救清廷的命运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短视,也让国人看清了34;君主立宪34;在中国行不通的现实。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时,人们才明白:真正的宪政,不可能从腐朽的专制政权中生长出来,唯有彻底推翻旧秩序,才能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障碍。
喜欢。
第71章 预备立宪终成空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