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6章 戊戌政变囚光绪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的信中写道:34;皇上锐意改革时,水师尚存更新之望;今太后复政,一切归旧,恐海疆永无宁日矣。34;(《严复集·书信》)
    nbsp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,成了晚清最孤独的人。这座位于南海中的小岛,四面环水,只有一座板桥与陆地相连,如今板桥日夜有侍卫看守,水中还系着几艘巡逻的小船。光绪每日清晨会被允许在岛上散步,他常站在涵元殿的石阶上,望着对岸紫禁城的金顶发呆,手中总攥着一枚光绪通宝,那是他刚亲政时铸造的钱币。
    nbsp十月初十是慈禧的六十大寿,按例光绪应率百官祝寿。那天清晨,侍卫将他34;请34;出瀛台,换乘轿子前往颐和园。途经西华门时,光绪掀起轿帘,看到街道两旁跪满了官员,却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——维新派或死或逃,支持新政的官员都已被革职。当他在仁寿殿被迫向慈禧行三跪九叩大礼时,忽然听到殿外传来34;万寿无疆34;的山呼,声音震得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。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    nbsp回到瀛台后,光绪大病一场。太医诊断为34;肝郁气结,心肾不交34;,但他拒绝服药,只让太监找来《万国公报》旧刊,在灯下一页页翻看。有一次,他发现报纸上刊登着自己与康有为的合影(实为拼接而成),竟对着照片喃喃自语:34;南海先生,朕对不起你。34;(《瀛台泣血记》)这话被监视的太监报给慈禧,她当即下令:34;今后凡西洋报纸、书籍,一概不许送入瀛台!34;
    nbsp最让光绪绝望的是与外界的隔绝。他曾托心腹太监给张之洞送信,想了解南方新政废除的情况,信却被截获在慈禧面前。慈禧拿着那封用胭脂写就的密信,冷笑着对李莲英说:34;他还以为有人会帮他?那些汉臣精明得很,此刻早就忙着撇清关系了。34;果然,不久后张之洞便上了一道《劝学篇》,力陈34;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34;,与维新派划清界限。
    nbsp政变虽以慈禧的胜利告终,但变法的影响并未被全部消除。在天津,严复翻译的《天演论》仍在私下流传,34;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34;的警句被青年学子抄在扇面上;在上海,商务印书馆偷偷重印《孔子改制考》,只是将作者名字改成了34;匿名34;;在湖南,谭嗣同的家乡浏阳,百姓们为他立了34;义士祠34;,每逢忌日便有人前去焚香。
    nbsp守旧派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。荣禄虽镇压维新派有功,却对慈禧废除全部新政的做法颇有微词,他在给张之洞的密信中说:34;变法固不可急,然一概复旧,恐蹈宋明积弊。34;(《荣禄存札》)而湖广总督张之洞、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地方督抚,则阳奉阴违地保留了部分实业新政,如汉阳铁厂、江南制造总局仍在扩建,只是对外宣称34;系光绪初年旧案34;。
    nbsp国际舆论更是对政变口诛笔伐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发表社论:34;慈禧太后的政变使中国错失了最后一次和平改革的机会,这个古老的帝国或将在革命的烈火中重生。34;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则详细报道了六君子就义的经过,称谭嗣同为34;东方的布鲁诺34;。这些报道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,让更多人看清了清廷的腐朽。
    nbsp光绪二十五年正月(1899年2月),瀛台的冰面开始融化。光绪帝在涵元殿的墙壁上刻下许多34;杀34;字,笔画深可见骨。而在颐和园,慈禧正与荣禄商议立储之事,她指着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说:34;这孩子聪明伶俐,不如过继给光绪,做个大阿哥。34;荣禄低头应诺,眼角的余光却瞥见窗外新发的柳条,在寒风中微微颤动。
    nbsp这场以政变告终的改革,终究没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。光绪帝的囚居生涯还要持续十年,而六君子的鲜血,正悄然浇灌着革命的种子。正如谭嗣同临刑前预言的那样:34;各国变法,无不从流血而成34;,中国的新生,注定要在剧烈的阵痛中孕育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66章 戊戌政变囚光绪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