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有为逐字逐句给同乡讲解上书内容;湖南会馆中,谭嗣同挥着大刀砍掉案角,誓要34;以颈血荐轩辕34;;陕西举子在报国寺集会,把带来的家乡泥土撒在宣纸上,说34;若朝廷弃地,我等便带着这抔土战死34;。连平日谨小慎微的江浙举子,也在张謇的带动下签了名,张謇说:34;我虽中状元,却知大厦将倾,独木难支,变法是唯一出路。34;
    nbsp四月十一日,松筠庵的谏草堂挤满了来自十八省的举子。这座明代名臣杨继盛的故居,此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——一千三百余名举子按省份排列,依次在万言书上签名。康有为站在堂中,看着那卷不断延长的宣纸,从清晨写到日暮,墨汁用了整整二十锭,签名的墨迹层层叠叠,有的力透纸背,有的带着泪痕,还有的在名字旁画了个小小的太阳,寓意34;光明维新34;。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    nbsp34;诸位,34;康有为的声音带着沙哑,却愈发坚定,34;明日卯时,我们一同赴都察院递折。若都察院不接,我们就在门前跪等,直到递上去为止!34;
    nbsp次日天未亮,宣武门内便响起整齐的脚步声。一千三百余名举子穿着蓝色贡生袍,手举34;拒和变法34;的小旗,从松筠庵出发,沿着护城河向都察院行进。队伍最前面,康有为、梁启超、黄遵宪等人抬着那卷长达丈余的万言书。路过国子监时,不少太学生也加入进来,队伍很快扩展到两千余人。
    nbsp都察院门前的石狮子下,早已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官员和百姓。举子们列队站定,康有为上前递上万言书,却被守门的差役拦住:34;大人有令,今日不接条陈。34;
    nbsp34;为何不接?34;梁启超上前质问,34;我等乃应举士子,为国为民上书,难道也犯法?34;
    nbsp差役支支吾吾,最后才说:34;条约已用宝(盖印),多说无益。34;这句话如冰水浇头——原来在举子们奔走呼吁时,清廷已于四月初八正式批准了《马关条约》,此刻再上书,已成徒劳。
    nbsp人群瞬间炸开了锅。有人哭喊着34;皇上被奸臣蒙蔽了34;,有人冲向都察院的朱门,却被侍卫用刀柄打退。康有为望着紧闭的院门,突然跪倒在地,举子们纷纷效仿,两千余人跪在尘埃里,齐声高呼:34;拒和!迁都!变法!34;声音撞在红墙上,又弹回来,带着无尽的悲凉。
    nbsp这场持续了三个时辰的请愿,最终以都察院的拒绝收场。但万言书的抄本却像长了翅膀,很快传遍了京城。翰林院编修徐致靖把抄本呈给光绪帝,皇帝读罢痛哭失声,将文稿放在龙案上,批注34;字字泣血,当思变革34;;张之洞在湖广会馆看到抄本,立刻派人给康有为送去白银五百两,附信说34;公等此举,开天辟地34;;连守旧派大臣荣禄看到后,也私下对人说34;这帮举子,倒比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还有血性34;。
    nbsp更重要的是,公车上书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头,激起层层涟漪。上海的《时务报》全文刊载了万言书,每期销量从三千份暴涨到一万五千份;长沙的时务学堂里,梁启超主讲的34;民权论34;座无虚席;广州的万木草堂,前来求学的青年挤破了门槛。原本只在朝堂上讨论的34;变法34;二字,从此走进了街头巷尾,成了士农工商都能议论的话题。
    nbsp五月的一天,康有为在南海会馆整理上书签名簿,梁启超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新出版的《公车上书记》:34;先生你看,上海的书局把我们的上书印成了小册子,一版就印了五万册,连海外的华侨都托人来买。34;
    nbsp康有为翻开小册子,首页印着那一千三百余名举子的名字,密密麻麻如星斗罗列。他忽然笑了:34;虽未达天听,却已入人心。这就像播撒种子,撒下去,总会发芽的。34;
    nbsp多年后,梁启超在《戊戌政变记》中回忆起公车上书:34;盖全国人心,初动于此也。34;正是这场看似失败的请愿,为三年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了火种,34;变法图强34;四个字,就像一支火炬,在风雨飘摇的国度里,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路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