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米,载重25吨,以蒸汽机为动力,时速约12公里。试航时,曾国藩亲自登船,在日记中写道:34;船行甚稳,时速虽缓,然为华人自制第一船,殊可欣慰。34;(《曾文正公日记》)
nbsp34;黄鹄号34;的意义,远远超过了一艘轮船本身。它证明了中国人无需依赖洋人,也能掌握近代工业技术,为后续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技术与人才储备。徐寿之子徐建寅在《欧游杂录》中回忆:34;安庆所造器物,虽简陋粗疏,然开中国机器制造之先河,其后江南制造局、福州船政局,皆由此发轫。34;
nbsp安庆军械所的发历程,并非一帆风顺。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。军械所经费全靠湘军军饷拨付,而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,军饷常捉襟见肘。曾国藩在奏折中诉苦:34;每月仅能筹银数千两,购料、雇匠皆感拮据,往往停工待款。34;(《曾文正公全集·奏稿》)为节省开支,工匠月薪仅34;数两至十余两34;,远远低于西方工厂的工资水平。
nbsp其次就是技术问题。没有精密机床,零件加工全凭手工,导致武器精度不高;缺乏标准化生产,同一种火炮的零件也无法互换。华蘅芳在《学算笔谈》中坦言:34;洋人机器,尺寸毫厘不差,我之工匠,仅凭目力手感,造十器而九不同,此乃最大差距。34;此外,清廷内部的守旧派不断发难,大学士倭仁曾奏称:34;师事洋人,可耻孰甚!若学其技术,必致人心败坏,纲常沦丧。34;(《筹办夷务始末·同治朝》)这种舆论压力,使得洋务派的每一步探索都步履维艰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即便如此,安庆军械所仍为中国近代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。它首创了34;官办34;模式,由政府主导、财政支持,为后续军工企业提供了制度范本;它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人才,除徐寿、华蘅芳外,李善兰(数学家)、冯焌光(机械师)等都曾在此效力,这些人后来成为江南制造局、福州船政局的骨干;它还开启了中西技术融合的尝试,如将传统锻铁工艺与西方蒸汽机原理结合,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道路。
nbsp同治四年(1865年),曾国藩、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,安庆军械所的部分设备与工匠随之迁移,完成了其历史使命。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34;第一粒种子34;,意义深远。正如梁启超在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中所言:34;自安庆军械所起,中国人才知39;机器39;为何物,知39;工业39;为何事,其破荒之功,不可磨灭。34;
nbsp四、历史回响:自强之路的启示
nbsp从洋务运动的兴起,到安庆军械所的实践,折射出晚清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艰难起步。这场运动以34;自强34;为目标,却始终未能触及制度层面的变革,正如李鸿章所言:34;中国文武制度,事事远出西人之上,独火器万不能及。34;(《李文忠公全集·奏稿》)这种34;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34;的局限,注定了洋务运动难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。
nbsp但安庆军械所代表的近代工业萌芽,却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它打破了34;天工开物34;的传统观念,引入了34;科学技术34;的近代思维;它催生了产业工人阶层,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职业结构;它更开启了34;向西方学习34;的潮流,为后来的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。
nbsp同治年间的安庆城,机器的轰鸣声虽微弱,却已打破了农业文明的寂静。当34;黄鹄号34;的烟囱在长江上冒出第一缕黑烟时,一个古老的帝国,终于在阵痛中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——尽管这一步,走得如此蹒跚而沉重。
喜欢。
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