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英法联军陷京师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国,对列强再起战事准备不足,甚至幻想“以夷制夷”,令俄使居间调停,终成泡影。
nbsp七月初五(8月21日),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北岸炮台。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奋勇抵抗,“炮战自辰至午,夷兵死伤数百,清军亦阵亡千余”(《清史稿·文宗本纪》)。但因南岸炮台守将临阵脱逃,北岸炮台孤立无援,最终失陷。联军乘胜占领天津,进逼通州(今北京通州)。
nbsp咸丰帝被迫再派桂良、恒福前往通州议和。九月初九(9月22日),双方在通州谈判时,英方代表巴夏礼提出“公使亲向皇帝递交国书”,并拒绝按清廷要求行跪拜礼。咸丰帝认为“夷人无礼至极”,谕令僧格林沁“将巴夏礼等夷酋扣押,以挫其锋”。僧格林沁遂在通州张家湾扣押巴夏礼等39人(其中英人26名、法人13名),谈判破裂。
nbsp九月二十一日(10月5日),英法联军进攻八里桥(位于今北京朝阳区,是京师东南的咽喉要道)。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3万、绿营兵2万迎战,“骑兵分三队,冒着炮火冲锋,人马被轰毙者尸积如山”(《庚申夷氛纪略》)。法军将领孟托班曾回忆:“中国骑兵异常勇敢,他们骑着矮小的马,挥舞着长矛,一次次冲向我们的阵地,直到全部倒下。”nbsp此战清军伤亡达1.2万余人,联军仅伤亡数百人,八里桥失守,京师门户洞开。
nbsp消息传至紫禁城,咸丰帝于九月二十二日(10月6日)凌晨仓皇逃离京师,以“木兰秋狝”为名逃往热河避暑山庄,留下皇弟恭亲王奕欣“督办和局”。逃亡途中,咸丰帝谕令“将巴夏礼等夷人严密看管”,后因联军逼近,部分被俘人员被杀(最终仅18人生还),这更激化了联军的报复心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九月二十三日(10月7日),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进入北京:英军占领安定门,法军控制德胜门。联军在城内烧杀抢掠,“凡官宦之家,皆被搜劫,金银珠宝、古籍字画被掠无数”(《同治朝东华录》)。恭亲王奕欣避居城外长辛店,束手无策,只能派人与联军交涉。
nbsp此时的清廷,陷入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:南方太平天国占据半壁江山,北方英法联军占领京师,皇帝出逃,人心惶惶。京畿百姓对清军的溃败失望至极,民间流传歌谣:“王爷跑,大官逃,百姓哭,夷人笑”,道尽时局的悲凉。
nbsp十月初二(10月24日)、初三(10月25日),奕欣被迫与英法代表分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承认《天津条约》有效,并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,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,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。俄国则以“调停有功”为名,迫使清廷签订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割占中国东北百万平方公里领土。
nbsp英法联军攻陷京师,是清朝统治史上的奇耻大辱。它不仅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,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,更彻底击碎了清廷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。咸丰帝在热河一病不起,于次年七月(1861年8月)病逝,留下“顾命八大臣”与两宫太后的权力真空,最终引发辛酉政变,慈禧太后登上历史舞台。而奕欣等留守京师的官员,在与列强交涉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,成为后来“师夷长技以自强”的核心力量。
喜欢。
第44章 英法联军陷京师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