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太平军定都天京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破贼于连镇,擒林凤祥,磔之(分裂肢体的酷刑)。四月,破冯官屯,擒李开芳,诛之,北伐贼平。”北伐虽败,却牵制了清军主力,为西征创造了条件。
nbsp西征军由胡以晃、赖汉英统领,于咸丰三年五月(1853年6月)溯江而上,旨在夺取安庆、九江、武汉等战略要地,控制长江中游。至咸丰四年(1854年),西征军先后攻克安庆、九江,并重占武汉,势力扩展至湖南。但在湘潭遭遇曾国藩湘军的顽强抵抗,被迫退守九江。此后,石达开率军增援,于湖口大败湘军水师,“烧其战船百余艘,曾国藩仅以身免”(《湘军志》),西征局势得以扭转。至咸丰六年(1856年),太平天国已控制从武昌到镇江的长江沿线,形成“天京—安庆—九江—武汉”的战略防线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与此同时,清廷为围困天京,在南京东郊孝陵卫设立“江南大营”,由向荣统领;在扬州设立“江北大营”,由琦善统领。两大营互为犄角,对天京构成南北夹击之势。太平军与清军在天京外围展开反复拉锯,至咸丰六年(1856年),杨秀清调石达开、秦日纲等部回援,先后击溃江北、江南大营,暂时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军事威胁。
nbsp天京定都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鼎盛时期,其控制区域涵盖苏、皖、赣、鄂等省,人口达数千万,形成与清廷对峙的“南北分治”局面。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曾访问天京,在报告中称:“城中秩序井然,居民对太平军多表顺从,市集虽不如往昔繁盛,然粮食供应尚可。”(《英国议会文书》)
nbsp然而,定都后的太平天国也开始暴露危机。领导层生活腐化,洪秀全的天王府“周围十余里,墙高数丈,内外两重,外曰太阳城,内曰金龙城”(《金陵省难纪略》),杨秀清出行仪仗多达数千人,与起义初期的“平等”口号相去甚远。等级制度日益森严,“王爵”分封泛滥,至后期竟达两千七百余人,加剧了内部矛盾。
nbsp更关键的是,宗教神权与世俗政权的交织,使决策机制陷入混乱。杨秀清多次借“天父下凡”压制洪秀全,如咸丰四年(1854年),杨秀清以“天父”名义怒斥洪秀全:“尔与兄弟打江山,杀妖魔,何故在家耽延,不以国事为念?”(《天父下凡诏书》)这种权力斗争最终引发咸丰六年(1856年)的天京事变:洪秀全密令韦昌辉、石达开回天京诛杀杨秀清,韦昌辉却趁机滥杀无辜,屠戮东王府上下两万余人;石达开斥责韦昌辉残暴,反遭猜忌,被迫率十万精锐出走,后于大渡河畔覆灭。经此一变,太平天国元气大伤,“朝中无将,国中无人”(《李秀成自述》),太平天国自此由盛转衰。
nbsp此后,洪秀全虽提拔陈玉成、李秀成等年轻将领苦苦支撑,一度收复苏南、浙东,形成“二次中兴”,但终究难挽颓势。清廷则以湘军、淮军为主力,展开全面反扑: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湘军攻陷安庆,天京失去西线屏障;同治二年(1863年),李鸿章淮军收复苏州,左宗棠楚军攻克杭州,天京沦为孤城。
nbsp同治三年(1864年)正月,湘军合围天京,“掘长壕三十里,筑炮台百余座,昼夜炮击”(《湘军志》)。城内粮草断绝,“军民以野草、树皮为食,甚至有饿死者相枕藉”(《金陵记事》)。四月二十七日(6月1日),洪秀全病逝,其子洪天贵福继位,是为幼天王。七月十九日(8月19日),湘军曾国荃部以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墙,蜂拥而入,天京陷落。太平军将士展开巷战,“无一降者,至黄昏,城中火起,烈焰冲天,三日不绝”(《清史稿·曾国藩传》)。幼天王突围后在江西被俘,于南昌遇害;李秀成护送幼天王出城后被俘,写下数万字《自述》,详述太平天国兴衰,后被处死。
nbsp南京城内的百姓,在战火中遭遇浩劫。汪士铎在《乙丙日记》中记载:“城破后,湘军肆行劫掠,纵火焚烧,昔日繁华街巷,化为焦土。百姓或死于兵戈,或流离失所,城中户口十去其九。”
nbsp城破后,民间流传着“天国梦碎,不如归乡”的叹息,道尽这场农民运动的悲剧性结局。
喜欢。
第42章 太平军定都天京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