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2章 白莲教起川陕乱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义后,川陕楚各地教徒纷纷响应,形成燎原之势。湖北境内,张正谟在长阳起义,林之华在来凤举事;四川境内,徐天德在达州起义,冷天禄在东乡(今宣汉)响应;陕西境内,冯得仕在安康起义,龙绍周在紫阳起事。各路义军以布为号,故称“白号军”“蓝号军”“黄号军”等,彼此呼应,声势浩大。
    nbsp起义军初期采取流动作战策略,利用大巴山区的险峻地形与清军周旋。他们“忽分忽合,忽南忽北”,时而奇袭州县,时而潜伏山林。王聪儿与姚之富率领的襄阳义军最为精锐,曾转战湖北、河南、陕西三省,“日行数百里,清军疲于奔命”。嘉庆二年(1797年),他们一度逼近西安,吓得清廷急调京营八旗驰援。
    nbsp义军的成分极为复杂,既有贫苦农民、流民,也有破产手工业者、矿工,甚至部分被裁汰的绿营兵。他们提出“兴汉灭满”“杀官放粮”的口号,每到一地,便“焚署劫狱,开仓济贫”,得到底层民众广泛支持。据记载,陕西某县义军“所过之处,百姓壶浆以迎,青年多从军者”(《秦疆治略》)。
    nbsp面对起义浪潮,清廷起初并不重视,认为“乌合之众,不难扑灭”。乾隆帝虽已禅位为太上皇,仍掌控实权,命陕甘总督宜绵、湖广总督毕沅等率军镇压。但清军此时早已腐朽不堪:八旗兵“耽于安逸,疏于训练”,绿营兵“克扣军饷,畏战避战”,将领多“虚报战功,克扣粮饷”。
    nbsp清军的镇压手段极为残酷,“大兵所至,烧杀掳掠,与贼无异”(《清史稿·额勒登保传》)。在四川,某将领竟下令“不分良莠,一概屠戮”,导致“民皆怨愤,反助贼势”。这种“以杀止乱”的策略,反而将更多百姓推向起义军阵营。
    nbsp嘉庆帝亲政后(1799年,乾隆去世),意识到问题严重性,撤换主帅,以额勒登保为经略大臣,统一指挥各路清军,并推行“坚壁清野”政策:在川陕楚边境修筑堡垒,将百姓强行迁入,断绝义军补给;同时悬赏捉拿义军首领,瓦解其内部。这一政策虽有成效,却也造成“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”的惨状,进一步加深了清廷的统治危机。
    nbsp白莲教起义的高潮在嘉庆三年(1798年)后逐渐消退。这年三月,王聪儿、姚之富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围困,突围无望后跳崖自尽,年仅二十二岁。此后,徐天德、冷天禄等首领也相继战死,义军余部在川陕山区坚持游击战,直至嘉庆九年(1804年)才被彻底镇压。
    nbsp这场历时九年的起义,给清王朝带来沉重打击:清军损失近十万人,耗费军饷超过二亿两白银(相当于清廷五年财政收入),“国库存银为之一空”。更重要的是,它打破了“康乾盛世”的虚假繁荣,暴露了清廷吏治腐败、军备废弛、民生凋敝的深层危机,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。
    nbsp魏源在《圣武记》中评价:“白莲教之役,川陕楚之民死者数百万,清廷元气大伤,此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,不可遏止。”
    喜欢。

第32章 白莲教起川陕乱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