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1章 吕留良案株连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吕留良(1629—1683),字庄生,号晚村,浙江崇德(今桐乡)人。他生逢明清易代之际,十一岁时目睹清军南下,兄长吕愿良抗清殉难,家国之痛在少年心中刻下深深烙印。明亡后,他曾散尽家财招募义兵,事败后隐居行医,顺治十七年(1660年)被迫应清廷科举,取为诸生,却始终以“失节”为耻。康熙五年(1666年),他毅然弃去功名,隐居授徒,以着述明志。
    nbsp在南阳村的书斋里,吕留良将满腔孤愤倾注于笔端。他注解《四书》,借阐释儒家经典表达夷夏之辨:“华夷之分,大于君臣之伦”,认为中原王朝被异族统治,是“冠履倒置”。其《吕晚村文集》中更有“清风虽细难吹我,明月何尝不照人”等句,以“清”“明”暗喻,寄托反清复明之志。他还评选时文,在八股选文里暗藏春秋笔法,如评点某篇文章时写道:“有人焉,行乎闰位,坐乎匪席,而致谨于攘夷之大义,此为豪杰之士矣。”(《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》)——此处“闰位”暗指清朝非正统政权,“攘夷”则直指排满思想。
    nbsp当时文网初张,吕留良的着作虽未公开刊行,却在江南士人圈中秘密流传。他的弟子严鸿逵、沈在宽等人继承其学,将这些书稿誊抄传抄,如同播撒火种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吕留良病逝,家人将其遗稿汇编成集,悄然藏于,谁也未曾想,这些沉睡的文字会在雍正年间被重新唤醒,化作焚毁数百个家庭的烈焰。
    nbsp雍正四年(1726年)秋,陕西西安的抚署衙门前,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书生拦轿献书,举动惊了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琪的仪仗。此人便是湖南永兴县生员曾静,他怀中捧着的,是一封名为《知新录》的逆书,书中直言“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”,并列举雍正帝“谋父、逼母、弑兄、屠弟”等十大罪状,力劝岳钟琪起兵反清。
    nbsp岳钟琪出身将门,先祖是岳飞,这层身份让曾静觉得岳钟琪应有反满复汉的志向。逆书中写道:“岳公乃宋忠武王后裔,今握重兵居要地,当乘时起义,为宋明复仇。”(《大义觉迷录》引)然而,岳钟琪早已是清廷的忠实臣子,他见书后惊出一身冷汗,当即扣押曾静,密折奏闻雍正帝。
    nbsp雍正帝览奏震怒,察觉此事蹊跷——一个偏远山村的生员,怎会知晓宫廷秘闻?又怎会形成如此系统的反清思想?他下令将曾静押解入京严审,酷刑之下,曾静供出了自己思想的源头:“臣于康熙五十八年游靖州,得见吕留良评选时文,内有‘夷夏之防等语,遂起叛逆之心。”(《大义觉迷录》)
    nbsp一条线索从湖南牵至浙江,指向了早已死去四十余年的吕留良。雍正帝随即下令搜查吕家藏书,当那些注解《四书》的手稿、评选的时文、未刊的诗集被呈到御前时,一场文字狱拉开了大幕。
    nbsp雍正六年(1728年),刑部会同九卿会审吕留良案,最终拟定判决:吕留良虽死,应戮尸枭首;其子吕葆中已死,亦戮尸;另一子吕毅中斩立决;孙辈吕念祖等流放宁古塔,给披甲人为奴。
    nbsp这一判决只是株连的序幕。吕留良的弟子严鸿逵“造作逆书,诋毁圣祖”,被判凌迟处死,因已病逝,改戮尸枭首;其孙严克念流放三千里。另一弟子沈在宽“作诗云‘陆沉不必由洪水,谁为神州理旧疆,显有反清之意”(《清世宗实录》卷七十),被判斩立决。
 &nbs

第21章 吕留良案株连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