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7章 洪承畴降清变节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太极派了不少人去劝降,都被洪承畴骂了回来。连范文程(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代,当时在清军里当谋士)去见他,也被喷了一脸唾沫。范文程没生气,反而跟皇太极说:“洪承畴这人,表面上硬气,心里其实怕死。适才我与他对话时他身上落下灰尘,他小心的用手拂去,惜衣者岂不惜命?”
    nbsp皇太极听了,决定亲自去劝降。那天,沈阳下着大雪,皇太极穿着件貂皮大衣,来到三官庙。洪承畴正裹着件破棉袄发抖,见皇太极进来,把头扭到一边。皇太极没在意,拿起自己的貂皮大衣给他披上,说:“先生冷吗?”
    nbsp洪承畴愣了一下,他没想到皇太极对他这么客气。他心里有点动摇了,但嘴上还硬:“别来这套!要杀要剐,悉听尊便!”
    nbsp皇太极叹了口气,说:“我不是要杀你,是想让你帮我打天下。大明已经烂到根子里了,你就算死了,又能改变什么?不如跟我干,将来平定中原,你就是开国功臣。”
    nbsp这话像根针,刺破了洪承畴心里的防线。他想起崇祯的多疑,想起朝廷里的勾心斗角,想起自己拼尽全力却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……一时间百感交集,眼泪噼里啪啦掉了下来。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据说,就在这时,皇太极的妃子庄妃(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)也来“劝降”,送了碗参汤,几句话说得洪承畴彻底缴械。当然,这事儿正史里没记载,但洪承畴最终投降,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——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五月,他剃了发,换了满人的衣服,跪在皇太极面前,磕了三个响头。
    nbsp当时崇祯以为洪承畴战死了,哭得稀里哗啦,专门在北京城外建了座“昭忠祠”,追赠他为“少保”,还亲自写了祭文。结果祭文还没念完,就传来了洪承畴降清的消息,崇祯气得差点晕过去,赶紧让人把祠堂拆了,算是丢尽了脸。
    nbsp降清后的洪承畴,确实帮清军出了不少力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他跟着多尔衮入关,劝说江南的士绅投降;清军攻打南明时,他出谋划策,还亲自带兵镇压抗清义军。当时的人骂他“汉奸”“卖国贼”,连他的母亲和弟弟都跟他断绝关系,说“你丢尽了洪家的脸”。
    nbsp有一次,他回老家南安探亲,乡亲们闭着门不搭理他,孩子们还朝他扔石头,喊“汉奸来了”。洪承畴没办法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。他自己也知道名声不好,晚年写了副对联:“君恩深似海,臣节重如山”,结果有人在后面各加了一个字,变成“君恩深似海矣!臣节重如山乎?”把他讽刺得够呛。
    nbsp但话说回来,洪承畴降清后,也做了些“好事”。他建议清军不要滥杀无辜,还保护了一些明朝的典籍和文物。据说顺治帝(清世祖)很信任他,让他担任“太子太保”“秘书院大学士”,相当于宰相。
    nbsp康熙四年(1665年),洪承畴病死,享年七十三岁。清廷给了他个谥号“文襄”,算是肯定了他的功劳。可在汉人眼里,他始终是个“变节者”。《明史》里没给他立传(因为他降了清),《清史稿》里虽然写了,却也没什么好话。
    nbsp几百年来,关于洪承畴的争论就没停过。有人说他贪生怕死,背叛了国家;也有人说他是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顺应了历史潮流。其实站在洪承畴的角度想想,他一个文臣,被逼着去打一场必败的仗,兵败被俘后,面对生与死的选择,心里的挣扎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。
    nbsp历史没有如果。松山那一战,不仅丢了辽东,还折了洪承畴这样的人才,明朝的灭亡,又近了一步。而洪承畴这个名字,也成了“变节”的代名词,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,任人评说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67章 洪承畴降清变节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