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6章 仁宣之治续华章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顿吏治。据《明宣宗实录》记载,他在位十年间,共减免全国赋税七次,涉及米粮超过三百万石;还下令裁撤冗余官员,仅宣德三年就精简了一千多名“不称职者”,这些措施让百姓负担大减。
    nbsp据苏州府的粮长李茂记载,宣德五年的秋收后,他带着粮税进京,发现户部门口贴着一张告示:“凡年景歉收之处,可缓缴赋税,不得强征。”这在洪武、永乐年间是不可想象的——那时若拖欠赋税,轻则坐牢,重则抄家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朱瞻基还亲自召见了几位粮长,询问民间疾苦,当听到“蚕桑丰收,市价平稳”时,笑着说:“百姓安乐,朕心足矣。”
    nbsp农业上的革新也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。当时有个叫周忱的巡抚,在江南推广“平米法”,还修了不少水利工程。《明史·周忱传》记载,他主持修建的吴淞江堤坝,让数万亩荒地变成良田,“岁增粮二十万石”。朱瞻基听说后,特意下旨嘉奖:“善政当推广天下,让百姓都能受益。”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    nbsp商业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春天。北京的正阳门外,宣德年间形成了热闹的集市,绸缎铺、瓷器店、酒楼茶馆林立。据《宛署杂记》记载,当时每天从通州运到北京的货物“车载船装,络绎不绝”,有南方的丝绸、茶叶,北方的皮毛、煤炭,甚至还有西域的香料。朱瞻基不仅不抑制商业,还下令减轻商税,说“农桑为本,商贾亦能利国”。
    nbsp朱瞻基有个广为人知的爱好——斗蛐蛐(qū),民间甚至称他为“蛐蛐天子”。据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,他曾派宦官到江南采办优质蛐蛐,有个粮官因没完成任务竟吓得自杀。这事传到朱瞻基耳朵里,他当即下令停止采办,说“玩物丧志,朕之过也”,还处罚了那个逼死粮官的宦官。
    nbsp但这位“蛐蛐天子”在正事上从不含糊。他每天清晨就到文华殿处理奏章,午后常去太学听课,晚上还会和大臣讨论政务。杨士奇曾劝他“注意龙体”,他却说:“朕年轻,多做点事是应该的翰林记》记载,他还喜欢画画,尤其擅长画花鸟,有一次画了一幅《竹雀图》,赐给杨荣,上面题着“君臣相得,如竹雀相依”,可见君臣关系之融洽。
    nbsp宣德三年,朱瞻基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——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。不过这次远航不再像永乐时期那样追求“扬国威于异域”,而是侧重于贸易。据《瀛涯胜览》记载,船队带回的胡椒、苏木等货物,被公平地卖给商人,“得银数十万两,补充国库”。这次远航后,明朝虽然停止了大规模航海,但民间的海外贸易却逐渐兴起,形成了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新格局。
    nbsp宣德十年(1435年)正月,朱瞻基在乾清宫病逝,年仅三十八岁。这位在位十年的皇帝,让明朝迎来了“吏清政平,百姓安乐”的黄金时代。《明史》评价他“即位以后,吏称其职,政得其平,仓廪充实,闾阎乐业,岁不能灾。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,民气渐舒,蒸然有治平之象矣”(即位以后,官吏称职,政治平和,仓库充实,百姓安乐,多年没有灾害。明朝建立到这时已经六十年,百姓的精神逐渐舒展,出现了安定太平的景象)。
    nbsp但盛世之下,隐忧已现。朱瞻基为了方便处理政务,开始让宦官学习文化,参与批阅奏章,这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。他还对藩王采取了“圈养”政策,虽然避免了叛乱,却让宗室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。这些问题在他去世后逐渐暴露。
    nbsp从洪熙到宣德,短短十一年的时间,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用仁厚与智慧,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温暖的一笔。正如杨士奇在《东里文集》中所说:“仁宣之治,非独君明臣贤,更在上下相安,民心所向。”这段岁月,如同寒冬过后的春风,让饱经战乱的明朝百姓,终于迎来了一段可以安心耕作、酣然入睡的好时光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16章 仁宣之治续华章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