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8章 朱标病逝埋隐患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他看看北方的民情。朱标冒着酷暑赶路,回来后献上详细的迁都方案,可还没等朱元璋批复,就病倒了。
    nbsp朱标的病很蹊跷,开始只是咳嗽,后来浑身发烫,太医们束手无策。朱元璋急得把太医院的院判都关了起来,说治不好太子就杀头。可再好的药,也治不好心病。
    nbsp躺在病榻上的朱标,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让人把几个弟弟叫来——燕王朱棣、宁王朱权他们,都连夜从封地赶来。朱标拉着朱棣的手说:“四弟,我走后,你要好好辅佐皇太孙,咱们朱家的江山不能乱。”朱棣眼圈红红的,点头答应,可心里却是另有算盘。
    nbsp最让人唏嘘的是朱标给朱元璋的遗言。他躺在病床上,用尽最后力气说:“陛下,儿臣死后,请立允炆为皇太孙。他性子像我,一定能善待百姓。”朱元璋握着他的手,泪水滴在朱标的脸上:“标儿,你放心,朕会照做的。”
    nbsp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四月二十五日,朱标去世,年仅三十八岁。朱元璋给了他一个谥号——“懿文太子是美好,“文”是仁德,这两个字,是父亲对他的评价,也是对他一生的总结。
    nbsp出殡那天,南京城的百姓自发地站在路边送行。有人捧着白菊,有人烧着纸钱,还有个老秀才哭着说:“太子爷,您怎么就走了呢?我们还等着您当皇帝呢!”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朱标的死,像在明朝的地基上炸了个洞。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,心里的痛苦慢慢变成了偏执。他觉得,是自己杀得太少,才让太子忧心忡忡;是那些“刺头”大臣,搅得太子不得安宁。于是,蓝玉案爆发了——这场株连一万五千人的大案,与其说是清除谋反者,不如说是朱元璋在给皇太孙朱允炆铺路。
    nbsp可这条路,铺得太血腥。朱元璋杀了所有可能威胁朱允炆的功臣,却忘了自己的儿子们。朱标在时,兄弟们还能安分守己,朱标一死,朱棣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,就露出了野心。
    nbsp有个叫刘三吾的老臣,曾小心翼翼地劝朱元璋:“陛下,您杀了这么多武将,万一藩王作乱,谁来抵御?”朱元璋指着朱允炆说:“朕的孙子聪明仁厚,藩王们都是他的叔叔,怎么会作乱?”刘三吾没敢再说,但心里清楚,权力这东西,能让父子兄弟反目,何况是叔侄。
    nbsp朱标死后,东宫成了禁地。里面的书籍、器物都保持着原样,朱元璋偶尔会去坐坐,摸着朱标用过的笔,看着他批注的奏折,老半天不说一句话。有次他看到朱标写的“君舟也,民水也”,突然老泪纵横:“标儿,朕错了吗?朕只是想让你坐稳这船啊!”
    nbsp可这船,终究还是要翻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朱元璋去世,朱允炆继位,刚登基就开始削藩。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当朱棣的军队打进南京时,有人说,他特意去了东宫,看着朱标的牌位,拜了三拜,然后说:“大哥,我不是要抢你的位置,是允炆太不懂事了。”
    nbsp这话真假难辨,但朱标的死,确实是这场动乱的开端。如果他能多活几年,顺利登基,或许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,没有那些流血牺牲。可历史没有如果,就像南京城的那场冰雹,砸下来了,就再也回不到天上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8章 朱标病逝埋隐患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