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章 古蜀五王与两大遗址的时光对话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一、序章:泥土里的密码与王朝的轮廓
nbsp成都平原的雨,总爱在深夜落下。雨丝敲打着三星堆博物馆的玻璃展柜,也淋着金沙遗址的祭祀坑遗址,仿佛要将三千年的时光泡软,让那些藏在土层里的文明密码,慢慢浮现在世人眼前。我们总说古蜀文明是“沉睡数千年,一醒惊天下”,可当青铜神树、金箔太阳神鸟从泥土中醒来时,它们身上还带着王朝更迭的印记——蚕丛的纵目、柏灌的踪迹、鱼凫的鸟影、杜宇的农耕、鳖灵的治水,还有三星堆与金沙这两座遗址,像两颗明珠,串联起古蜀王朝的时光脉络。
nbsp若把古蜀王朝比作一条奔流的河,那么蚕丛是源头的清泉,柏灌是河道的拓宽,鱼凫(三星堆王)是河中的巨浪,杜宇(金沙王)是岸边的良田,鳖灵则是入海前的规整水道。它们不是孤立的名字,而是藏在考古地层里的先后顺序,是古蜀人从迁徙到定居、从渔猎到农耕的生存史诗。接下来,我们便循着泥土的痕迹,一步步揭开古蜀王朝序列的神秘面纱。
nbsp二、蚕丛:桂圆桥边的开拓者,古蜀第一缕文明微光
nbsp要找古蜀王朝的起点,得先往成都平原西北的什邡走。那里有一处叫“桂圆桥”的遗址,距今约48004500年,是目前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。考古队员在这里挖出了打磨精致的石斧、陶罐碎片,还有碳化的谷物颗粒——这些不起眼的物件,或许就是古蜀第一代蜀王蚕丛留下的痕迹。
nbsp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里说,蚕丛“其目纵,始称王”。后人总好奇“纵目”是什么模样,是眼睛突出,还是有特殊的图腾?直到桂圆桥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制的人面残片,残片上的眼睛部分被刻画成向上凸起的形状,虽不完整,却让人想起“纵目”的记载。或许,蚕丛部落的人,会在脸上绘制纵目纹饰,以此作为部落的标志;又或许,“纵目”是他们观察自然的方式——在岷江河谷的密林中,只有抬起头、睁大眼睛,才能看清远处的猎物和危险。
nbsp4800年前的成都平原,还不是如今的“天府之国”。那时的平原上,沼泽遍布,森林茂密,老虎、野猪时常出没。蚕丛带着族人,从海拔较高的岷江河谷下来,一路寻找适合生存的土地。他们走到桂圆桥时,发现这里有清澈的河水,有肥沃的土壤,还有大片可开垦的林地——于是,他们停下脚步,搭建起半地穴式的房屋,用石斧砍伐树木,用石镰收割野生的谷物,开始了在成都平原的第一处定居生活。
nbsp我曾在什邡博物馆见过桂圆桥遗址出土的石斧,斧身呈青灰色,刃口被磨得十分锋利,斧柄处还留着古人手握的痕迹。讲解员说,这种石斧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和开垦土地,是蚕丛族人开拓家园的“利器”。想象一下,清晨的雾气还没散,蚕丛站在河边的高地上,手里举着这样的石斧,对着族人喊道:“这里有水,有地,我们就在这里住下!”族人欢呼着散开,有的去河边打水,有的去林中伐木,有的在空地上搭建房屋——古蜀文明的第一缕微光,就这样在桂圆桥边点亮。
nbsp蚕丛的伟大,不仅在于带领族人定居,更在于他开启了“王”的概念。在此之前,成都平原的部落多是分散的,没有统一的首领;而蚕丛凭借着智慧和勇气,将多个小部落聚集起来,形成了第一个有组织的古蜀群体。他们以“蚕丛”为号,以纵目为图腾,在桂圆桥周边繁衍了数百年。后来,随着人口的增长,桂圆桥的土地不足以养活所有人,蚕丛的后人便带着部落继续迁徙,寻找更广阔的家园——而古蜀王朝的接力棒,也从这时起,慢慢传到了柏灌手中。
nbsp三、柏灌:宝墩城墙下的守业者,古蜀文明的第一次扩张
nbsp从什邡桂圆桥往东南走约50公里,就到了新津的宝墩遗址。这里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,城墙周长约6.2公里,残存的高度最高可达5米——这座用泥土夯筑的城墙,像一条沉睡的巨龙,守护着古蜀第二代蜀王柏灌的部落。宝墩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,刚好承接在桂圆桥文化之后,与柏灌所处的时代完美对应。
nbsp为什么说柏灌对应宝墩文化?考古学家在宝墩遗址的城墙下,发现了大量与桂圆桥文化相似的陶器碎片,比如敞口的陶罐、带绳纹的陶碗,这说明宝墩部落与蚕丛部落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。而宝墩遗址的规模,比桂圆桥遗址大了十倍不止——城墙内的面积约276万平方米,相当于386个足球场大小,里面分布着密集的房屋遗迹、墓葬和灰坑。这样大的规模,绝非普通部落所能拥有,只能是一个强大的王权统治下的中心聚落——而这个王权,很可能就是柏灌。
nbsp柏灌时期的古蜀人,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夯土技术。宝墩城墙的夯土层清晰可见,每层厚度约1015厘米,是用湿润的泥土一层一层夯实而成的。考古队员曾做过实验,用同样的方法夯筑的土墙,能抵御雨水冲刷和小型野兽的撞击。那时的古蜀人,会先在地面上挖出一道深沟,然后将泥土倒进沟里,用石夯反复敲打,直到泥土变得坚硬如石。就这样,他们花了数年时间,筑起了这座环绕聚落的城墙——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,更是柏灌王权的象征,告诉周边的小部落:这里有强大的首领,有安全的家园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我曾在宝墩遗址的考古工作站里,见过一块城墙夯土样本。样本上的土层像千层饼一样叠在一起,用手摸上去,坚硬得能划伤手指。工作站的老师说:“你看这些土层里的杂质很少,说明当时的人会特意筛选细腻的泥土;而且每层之间都很平整,说明夯打的力度很均匀。”很难想象,在没有铁器、没有机械的时代,古蜀人是如何用双手筑起这座“土长城”的——或许,柏灌每天都会站在城墙边,看着族人忙碌的身影,时不时指挥他们调整夯打的节奏;或许,每当城墙增高一层,族人都会举行简单的祭祀,感谢土地的馈赠。
nbsp柏灌时期的古蜀文明,还在悄悄发生着变化。在宝墩遗址的房屋遗迹里,考古学家发现了更多的谷物遗存,除了之前的小米,还出现了水稻的痕迹。这说明,柏灌部落已经开始尝试种植水稻——他们利用成都平原丰富的水资源,在房屋周边开垦出小块的水田,引来河水灌溉。水稻的产量比小米高,能养活更多的人,这也为后来古蜀文明的鼎盛奠定了基础。
nbsp然而,宝墩文化的末期,成都平原又遭遇了一次气候波动。考古地层显示,宝墩遗址的晚期,出现了大量的洪水淤积层——这意味着,当时可能发生了持续的暴雨,导致河水泛滥,淹没了部分房屋和农田。为了生存,柏灌的后人不得不再次迁徙。他们离开宝墩,往北走,最终在广汉找到了一片新的沃土——那里,将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发源地,也将迎来古蜀王朝的第三位蜀王:鱼凫,也就是我们假设的“三星堆王”。
nbsp四、三星堆王(鱼凫):青铜神树下的王者,古蜀文明的鼎盛之光
nbsp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名气,早已传遍全国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座遗址的起点,其实是柏灌部落迁徙后的延续。三星堆文化距今约40003200年,相当于夏商时期,而这个时期的古蜀王,正是传说中的鱼凫——他不仅是古蜀第三代蜀王,更是我们假设的“三星堆王”,是古蜀文明鼎盛时期的缔造者。
nbsp为什么说鱼凫是“三星堆王”?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,给出了最直接的线索。金杖长142厘米,直径2.3厘米,表面刻着三组图案:最上面是两只对称的鸟,中间是两条相向的鱼,下面是两个人头。考古学家认为,这组图案是鱼凫王权的象征——“鱼”和“鸟”对应“鱼凫”(凫是一种水鸟),而人头则代表鱼凫王本人。金杖出土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,坑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物、玉石器和象牙,这些都是王室祭祀用的礼器,进一步证明这里曾是鱼凫王的统治中心。
nbsp鱼凫时期的三星堆人,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,高达3.96米,由底座、树干、树枝和神鸟组成。树干上缠绕着龙形纹饰,树枝上站着九只神鸟(现存七只),每只神鸟的造型都栩栩如生——喙部尖锐,翅膀收于身侧,爪子紧紧扣住树枝,与我们之前讨论的“鱼老娃”(鸬鹚)极为相似。想象一下,当时的工匠们,要先根据鱼凫王的要求,用泥土制作出神树的模型;然后用陶土包裹模型,制成陶范;再将融化的青铜液(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)倒入陶范中;待青铜冷却后,还要用工具打磨表面,雕刻纹饰——整个过程,需要数百名工匠协作,耗时数年才能完成。
nbsp我曾在三星堆博物馆的“神树厅”里,站在青铜神树的复制品前,仰着头看了很久。神树的树干蜿蜒向上,树枝向四方舒展,神鸟站在枝头,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向天空。展厅的灯光是暖黄色的,照在青铜神树的表面,让青绿色的铜锈泛着柔和的光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鱼凫王站在祭祀坑边,看着工匠们将青铜神树放入坑中,嘴里念着祈福的咒语——他希望这棵神树能连接天地,让神灵听到他的祈求,保佑三星堆部落的平安与繁荣。
nbsp鱼凫时期的三星堆,不仅是手工业的中心,更是贸易的枢纽。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中,发现了来自云南的翡翠、来自甘肃的绿松石、来自长江下游的象牙——这些物资,不是通过战争掠夺而来,而是通过贸易交换得到的。这说明,鱼凫王统治下的三星堆,已经与周边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。或许,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部落的商人,带着他们的特产来到三星堆,用翡翠换青铜,用绿松石换玉石;而鱼凫王则会在城门口迎接他们,用三星堆的青铜器物作为回礼——这种贸易往来,不仅丰富了三星堆的物资,更传播了古蜀文明的影响力。
nbsp然而,三星堆文化的末期,也出现了神秘的“中断”。考古学家发现,三星堆的祭祀坑是被人为填埋的,坑内的器物大多有焚烧和打碎的痕迹——这到底是一场祭祀仪式,还是一次部落迁徙前的“告别”?目前尚无定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距今约3200年左右,三星堆的中心地位逐渐消失,古蜀文明的重心,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——那里,有一座新的遗址正在崛起,那就是金沙遗址,而统治那里的,将是古蜀第四代蜀王杜宇,也就是我们假设的“金沙王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五、金沙王(杜宇):金箔太阳下的耕者,古蜀文明的转型之魂
nbsp从广汉
第253章 古蜀五王与两大遗址的时光对话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