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4章 书院山长(岳麓书院的暗流)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一、晨钟破雾

    岳麓山的晨雾漫过书院门楣时,朱熹正用银簪挑灭最后一盏烛火。昨夜批注的《大学章句》摊在案头,页边蝇头小楷看似寻常批语,实为写给漳州门生的密信——"格物"二字用朱砂圈点,暗示清查汀州盐税;"致知"旁画着三横一竖,暗指汀州知府与韩党勾结的三桩铁证。斋夫送来的早膳冒着热气,瓷碗底粘着片梧桐叶,叶脉纹路指向后山摩崖石刻的方向。

    山道上传来零碎脚步声,朱熹将书卷收入樟木箱,箱底暗格里的《白鹿洞规约》摹本微微发烫。这本该深藏江西的学规,此刻却在潭州地界现身,只因岳麓书院讲席之争已到紧要关头。他轻抚腰间玉带,带銙上的螭纹突然硌手——这是三年前孝宗赐下的御物,此刻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    二、学规如阵

    淳熙七年的那场鹅湖之会,陆九渊的"发明本心"说响彻江南。朱熹回到岳麓书院,连夜改订的《学规》突然多了十二条细则:

    1.

    藏钥:掌于山长嫡传弟子,实则控制《武经总要》孤本流向

    2.

    膏火发放:按月考绩,暗查士子与道学派往来

    3.

    会讲次序:先《论语》后《孟子》,压制陆学"顿悟"之风

    这日讲"君子不器",朱熹特意取来周敦颐的太极砚研墨。砚底阴刻的八卦纹浸了墨汁,在宣纸上印出模糊卦象——乾上坤下,正是"天地否"的凶卦。座中闽籍学子见状变色,当夜便有八人焚毁陆九渊文集,转而誊抄《四书集注》。

    《宋元学案》记载的"朱张会讲",实为学术版图的割据之争。张栻每引《易传》,朱熹便以《中庸》破之;张栻谈及"察识端倪",朱熹即用"即物穷理"截断话锋。讲坛下侍立的书童握紧砚台,墨汁滴落节奏竟与临安城钟鼓同步——那是安插在太学里的眼线,正用更漏声传递朝局动向。

    三、碑林密码

    庆元党禁的风声刮到湘江时,朱熹在书院后山开辟碑林。新立的《忠孝廉节》碑看似训诫,实藏四重机锋:

   &n

第14章 书院山长(岳麓书院的暗流)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