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时间沙: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24章 五代十国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58小说]https://m.58book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p;后唐
    后唐(923年—936年)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,定都洛阳(今河南洛阳),传二世四帝,历时一十四年。乾宁三年(896年)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,从此割据河东。天佑四年(907年)朱全忠篡唐,建立后梁,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,并视梁朝为闰朝,仍奉唐朝正朔。天佑五年(908年)李克用去世,子李存勖即晋王位。天佑二十年(923年)李存勖在魏州(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)称帝,改元同光,沿用“唐”国号,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。同光元年(923年)李存勖灭后梁,定都洛阳,史称后唐;同年底,岐王李茂贞称臣;同光三年(925年)灭前蜀王衍;天成三年(928年)南平高从诲称臣复称藩镇;长兴元年(930年)南楚马希声称臣复称藩镇;清泰三年(936年)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,借辽兵攻入洛阳,称帝建立后晋,后唐灭亡。后唐疆域广阔,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,东接海滨,西括陇右、川蜀,北带长城,包括幽云十六州,南越江汉年至933年,南方诸国除南吴、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年,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;有今豫、鲁、晋、冀、湘、渝诸省,陕、川、鄂之大部,宁、甘、黔各一部分,以及苏、皖淮北等地。后唐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。后人云:“五代领域,无盛于此者”、“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,后唐以一灭二,天下四分已得三分”。概述图片来源:《中国古代史地图集》
    后晋
    后晋(936年—947年),是五代第三个政权,从后唐清泰三年(936年,契丹天显十一年)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,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(947年,契丹会同十年)灭后晋,一共经历了两帝,共11年,初定都洛阳,后迁都开封。清泰三年(936年)夏,太原留守、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,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,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,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,国号为晋,史称后晋。不久攻入洛阳,灭后唐,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,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。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。石敬瑭死时,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。登基后,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,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,但不称臣。天福九年(944年,契丹会同七年)契丹伐晋,双方在澶州(今河南濮阳南)交战,互有胜负。开运二年(945年,契丹会同八年)契丹再次南征,石重贵亲征,再次打败契丹。开运四年(947年,契丹会同十年),契丹第三次南下,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,后晋主力丧失,石重贵被迫投降,全家被俘虏到契丹,后晋覆灭。后晋亡后,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,建立后汉。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、山东两省,山西、陕西的大部,河北、宁夏、湖北、江苏、安徽的一部分。概述图片来源:《中国古代史地图集》
    后汉
    后汉(947年—950年),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第四个朝代,由刘暠(本名刘知远)建立,都城在东京开封府(今河南省开封市)。共历二帝,享国三年。后唐覆灭后,石敬瑭建立后晋,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。后晋开运四年(947年,契丹会同十年),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,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,大失民心,只好北撤。是年二月,刘知远抓住时机,在太原称帝,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,称天福十二年。是年六月,始改国号为汉,史称后汉。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。次年(948年,辽天禄二年)正月,刘知远改年号乾佑,改名刘暠,但却于当月病逝,刘暠的次子刘承佑嗣位,即后汉隐帝。乾佑三年(950年,辽天禄四年)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,后汉隐帝命郭威征讨,但后汉隐帝猜忌郭威,欲杀之,郭威不得已反叛,后汉隐帝为溃军所杀,后汉就此灭亡。后汉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、河南两省,山西、陕西的大部,河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的一部分。在辽灭后晋之际,原属后晋的阶、成、秦、凤四州被后蜀夺取,但后汉建立后又从辽手中夺得胜州。
    隋·唐五代十国书法家
    共23个词条11.9万阅读
    释智永
    释智永(生卒年不详),本姓王,名法极。会稽(浙江绍兴)人。王右军七世孙,人称“永禅师”。陈、隋间僧侣书法家。妙传家法,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。释智永是陈、隋时期山阴永兴寺的和尚,活动于陈、隋(557年—618年)年间。传说他学书30年,用废的笔头装满五大竹簏,埋在地下,人称其处为“退笔冢”。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,以致把木门槛也磨穿了,只能用铸铁将门槛包起来,人称“铁门槛”。智永禅师擅长楷书、草书,能传王羲之的风范。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《千字文》为内容,用真、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,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,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。直到如今,智永的《千字文》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。释智永最大的贡献,在于把正宗的二王法传授给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,影响了唐一代书风,他的志向大概也在此。他的传世书迹,最有名的就是《真草千字文》。
    虞世南
    虞世南(558年-638年7月11日),字伯施,会稽郡(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)人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。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,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,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之一。虞世南生性沉静,执着好学。历仕陈、隋二代,官拜秘书郎、起居舍人。隋朝灭亡后,依附于夏王窦建德,授黄门侍郎。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,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、记室参军、弘文馆学士,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,成为“十八学士”之一。贞观年间,历任着作郎、秘书少监、秘书监等职,封永兴县公,故世称“虞永兴”“虞秘监”。他虽容貌怯懦、弱不胜衣,但性情刚烈,直言敢谏,深得李世民敬重,时称“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”五绝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,虞世南去世,享年八十一岁。虞世南善书法,曾亲承智永传授,又得王羲之笔法。其笔致圆融遒劲,外柔内刚,沉厚安详,不外露锋芒。后世将他与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称“初唐四大家”,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、褚遂良为“初唐三大家”。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。此外,虞世南所编的《北堂书钞》,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。原有诗文集三十卷,已散失不全。后人辑录有《虞秘监集》
    传世。

第224章 五代十国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